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是次「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諮詢,政府指填海是為了建立「超出短期土地需要」的「土地儲備」,故現階段不會指定新填海土地的用途,只為了便利將來一需要就可即時使用。這一方面與其致力營造的「刻下已無地可用」的急逼印象相矛盾,亦令公眾難以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不了解土地將來的用途,又如何衡量社會得益和應否付出填海的相應代價呢?
翻舊帳:西九填海區
看本土研究社翻出的舊帳——1990年代的玫瑰園計劃,官方文件明定340公頃的西九龍填海區,除了興建連接機場的道路外,其提供的住宅是作市區重建的安置之用,以保存居民和商戶在原區「根深柢固的社會經濟關係」、「可容納人口約為55萬,其中大部分為擠逼的都會區的受安置居民」。今日所見,大部分這些土地建成由長沙灣、奧運至九龍站的豪宅區,連中產人士都難以負擔,舊城區居民不是被驅逐至偏遠公屋、就是蝸居劏房。對此,本書提出一個全港市民都應關心的問題﹕連用途都沒指定的新填海計劃,若干年後公眾如何確保這些為「大局」而犧牲的地方用得其所?
翻舊帳:西九填海區
看本土研究社翻出的舊帳——1990年代的玫瑰園計劃,官方文件明定340公頃的西九龍填海區,除了興建連接機場的道路外,其提供的住宅是作市區重建的安置之用,以保存居民和商戶在原區「根深柢固的社會經濟關係」、「可容納人口約為55萬,其中大部分為擠逼的都會區的受安置居民」。今日所見,大部分這些土地建成由長沙灣、奧運至九龍站的豪宅區,連中產人士都難以負擔,舊城區居民不是被驅逐至偏遠公屋、就是蝸居劏房。對此,本書提出一個全港市民都應關心的問題﹕連用途都沒指定的新填海計劃,若干年後公眾如何確保這些為「大局」而犧牲的地方用得其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