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中上環三十間為誰活化?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4日 22:35
2013年03月24日 22: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三十間」這區有復修中的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預計籌辦創意工作室和市集,有即將來臨的新聞博物館,有城皇街、永利街、華賢坊這現存最完整的唐樓建築群;儘管原有社群已被驅逐得七零八落,但建築物得以留存下來,至少是這慣於清拆和丟棄的城市邁出了最基本的一步。


她有潛力形成一個有關本土歷史文化的重要聚落,何謂保育,如何運用,值得討論和思索的,仍有很多。


故事從必列啫士街街市說起,得知街市即將改建成新聞博物館,百感交集。身為新聞工作者,樂見有地方正式整理和展覽新聞業歷史檔案、推動傳媒教育;尤其博物館首三年獲基金贊助,免費入場,如此「活化歷史建築」,較租給高檔食肆和酒店,自是更為相宜。


鄰近印刷舖 報業搖籃

為什麼是必列啫士街街市?眾說,中區荷李活道一帶是香港報業搖籃,百計報刊曾在此經營,這既源於南來文人及革命分子聚居,也與鄰近印刷業、鑄字廠和紙行相輔相成。最早期有《遐邇貫珍》、《循環日報》,現存十多份報章中亦有九份曾在此駐足;留守至最後的《華僑日報》,1992年遷離,80年代電影《胭脂扣》仍在這舊報社取景。原址拆卸後建成住宅「聚賢居」,僅餘地舖餐廳The Press Room聊以名字紀念。


華洋交界 90年代盛轉衰

三十間以東是中環,洋人商業中心;三十間以西的太平山區,則是華人貧民區。位處華洋交界,三十間除了報館,還有很多咕喱館,在中環商業區拉人力車、抬轎、搬運,最集中於光漢臺,多由海陸豐和潮州人營辦,至60年代才逐漸式微。基層人口密集,必列啫士街街市位於三十間中心地段,相連的街邊檔延伸至士丹頓街警察宿舍對出,直至80年代,仍熱鬧得跟嘉咸街、結志街一樣。由盛轉衰始於90年代,蘇豪區崛起,土發公司、市建局、私人發展商相繼在旁邊的三十間展開收購,加上千禧年間警察宿舍停用,人口大減,街市自然日漸零落。


街市遊樂場 「街坊的音樂盒」

然而社區自有生命,街市不再運作,一牆之隔的有蓋遊樂場仍是街坊聚腳地。高樓底、窄長氣窗、大小相宜的室內空間,活脫是個音箱,7年前居民Thomas發現這裏妙處,帶着saxophone來練習,樂聲迴響,飄蕩於鄰近街巷間,街坊Mao說得浪漫,「這街市是大家的音樂盒」。後來樂聲吸引了在附近睇樓的Louie,不但搬到這區,還跟Thomas學起來,其他彈結他的、吹笛子的、玩二胡的,漸漸聚首,不時合奏;練舞蹈的、打太極的,在樂聲與小孩嬉鬧聲中互相熟識。


「保育」「活化」 總扼殺舊有生活

Thomas和Louie形容,無論太平山街一帶「Soho化」,還是必列啫士街街市「活化」,又或永利街半吊子「保育」,與本地居民生活都愈來愈遠,甚至構成一定的衝突和對立。街坊都記得永利街最後一檔活字印刷舖的李伯李太,怎樣積極聯絡市建局和政府官員,希望在復修後的舖位做活字印刷博物館,延續他們搞得有聲有色的工作坊,免費教人活字印刷的知識和歷史,卻被簡單一句「不可能」抹煞。如今李伯夫婦常在對街朋友的印刷舖裏分擔一點工序,眼看政府資助起另一幢博物館來,不知感受如何。


小社區的連結、居民自然發展的活動和氛圍,總是輕易被官方扼殺。此所以我說,對街市改建成新聞館,百感交集。這當然不是中標者的錯,而是既然認可這裏值得保留,為何政府總要以最「唔上身」的方式,在區外找團體認頭包辦?卻不是認真了解當地居民需要,建立或維繫一些為他們而設的地方?


什麼是三十間?

卑利街至水池巷、荷李活道對上、堅道對落的範圍,老一輩中上環人叫這附近一帶做「三十間」,因很久以前這裏曾有30間小石屋而得名。翻看1899年中區地圖,30間屋位置在今天的光漢臺花園,與當時周遭的大屋相比,確是顯眼地標。小石屋早已清拆,「卅間街坊盂蘭會」理事黃先生50年代出生時,光漢臺已是兩幢唐樓了,但人們仍習慣以「三十間」稱呼這一帶。


文 林茵

圖 李紹昌、林茵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