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壽可待重估 19元入市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0日 06:35
2013年03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今天想探討一個近月,甚至近年都被市場遺忘的板塊,就是內險板塊。板塊龍頭中國人壽(2628),相信曾經是不少投資者的愛股。它的股價於金融海嘯後曾經高見40元以上,這相當於接近4倍的內含價值(EV),反映市場當時預期此股會出現高增長。現在,它的股價已經回落到21元,與金融海嘯時候的低位相差無幾。


到底內險板塊出了什麼問題?投資者應該心淡止蝕離場?還是趁低吸納?筆者下文會一一剖析。


內險板塊病因有二,一主一次。先談主因,一般而言,人壽保險產品除了提供保障,同時還兼具儲蓄性質,基於其優越的保本能力,回報又合理,無論投資環境順逆,普遍都會受到投資者青睞。不過,內地近幾年興起的理財產品,卻成為人壽保險市場的「殺手」。在投資者的心目中,這些理財產品背後有分銷銀行支持,穩陣程度毋庸置疑,回報卻遠遠高於人壽保險產品,自然搶走後者大批客戶。至於次因,內險板塊當年其中一大魅力,主要來自於A股市場的亮麗前景,A股市場近年積弱,內險板塊的魅力亦自然大打折扣。


不過,如果暫時忽略基本因素,單單從估值角度看,內險板塊的確具備趁低吸納的價值。以中國人壽為例,集團現時的P/EV為1.4倍。傳統智慧,估值跌至距離過去平均值兩個標準差的水平,便可以確認是極度低殘,反彈在望。中國人壽過去P/EV平均值為2.5倍,低於這個平均值兩個標準差為約1倍。


估值溢價下跌空間有限

雖然中國人壽現時的P/EV,距離1倍仍然有一段距離,不過筆者認為,集團P/EV跌至或跌穿1倍水平的機會不高,因為EV的計算方法,是將經調整後的淨資產值,再加上未來保費收入的貼現值。心水清的投資者應該注意到,這種計算方法背後有一個假設,就是人壽公司不再簽下新的保單。因此,理論上,人壽公司的股價會較EV呈一定溢價,而溢價多少,主要視乎市場對這家人壽公司的增長預期。


當然,中國人壽因為保費收入增長拾級而下,股價對比EV的溢價亦不斷收窄。不過,投資者倒要問一個問題︰這種情况會不會無止境持續下去?會,集團P/EV就一定會跌穿1倍水平,不會,那麼集團股價再下跌的空間其實有限。而筆者是偏向後者。


理財產品現風險 資金料回歸壽險

理由在於,中央政府着手整頓理財產品只是時間問題。畢竟部分理財產品已經出現「發新償舊」的情况,有人就形容它們是「龐氏騙局」,是否整個理財產品都是一個「龐氏騙局」?筆者不敢斷言,不過就想指出一點,這些理財產品即使不完全等同債券抵押證券(CDO),性質上也應該相差無幾,將衍生工具包裝成「安全」的理財產品,本身是有問題的。當投資者漸漸意識到理財產品的風險後,部分資金相信會重投人壽保險產品的懷抱。


况且,A股即使不牛,理論上亦應該已經見底。因此,筆者認為中國人壽的P/EV於1.2倍會有一定支持,換算成股價,即是約19元,這也會是筆者的心水入市位。不過,筆者預期,此股需要連續3個月以上的保費收入重上升軌,市場才會開始考慮對其進行估值重估,因此,買入此股要有耐性。


崔競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