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我絕對稱不上是電影迷,但書架上卻有兩本有關華人電影導演的書。 一本是《張徹•回憶錄•影評集,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2002》,另一本是李安的半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張靚蓓編著,時報文化出版,2002》。我喜歡這兩本書,是因為人多於因為電影。
張徹(1923-2002)文化底子厚,一手字尤其可觀, 他陽剛電影裏誇張的暴力和血腥卻不是我的那杯茶。經張徹一手提拔的導演及明星像吳宇森、狄龍及姜大衛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導演從來不以恩師自居,對後輩指指點點,而是永遠向前望,努力栽培後輩。他後期捧的新人,可惜都星運平平。
張徹祖籍浙江杭州,成長在上海。1940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學院。抗戰勝利後,加入國民黨的「文化運動委員會」當官,得到文化大老張道藩的賞識,算得上是少年得志 。張道藩被稱為蔣介石身邊最寵信的文化人,在台灣拜官至立法院長。私人生活方面,和名畫家徐悲鴻的前妻蔣碧薇有過長達30年的一段情。
1949年,張徹26歲從上海隨國民黨搬台,1948年拍了台灣光復後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膾炙人口的主題曲《高山青》,便是由他填詞的。
張徹前半生 比電影更曲折
後獲蔣經國賞識,在國防總政治部官至上校,太子的特等權力,很自然和親蔣介石的舊部出現矛盾。欠缺政治敏感度的張徹,轉換碼頭後,以為曾經徵得張道藩的同意,怎料張道藩事後卻說﹕「我怎麼可以告訴你不准去」,盡見書生之幼稚。 張徹在政治洪流之下常覺左右為難。1957年張徹辭台赴港。當時還要經過國民黨的情治單位批准。之後他加入了電懋(國泰電影的前身),後來輾轉加入邵氏,這是都已經是歷史。張徹前半生的「劇情」就比他後來拍的電影更迂迴曲折。
電影不論,我從書上認識的李安是一個不亢不卑的人,這點我非常欣賞。
李安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喜宴》,那種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家庭的衝突,很有早期侯孝賢電影的味道。 唐人街的背景也是我所熟悉的。 至於後來拍的西片《理智與感情》、《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我眼中只是證明李安作為一個華人導演,在掌握普世價值的題材已達到一級導演的水平。 雖然李安說﹕「在《理智與感情》之前的片子都帶點學生年代獨立電影中的味道,一直到拍《理智與感情》才明白到製作職業電影的感覺。」但論文化認同,骨子裏百分百是中國人的我,對《理智與感情》實在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李安不願拍國片「做皇帝」
如今李安得大名,他的奮鬥史和出身已經被傳媒一次又一次的報道,在這不贅。 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堅持,除了堅毅不屈的精神之外,客觀環境例如有固定收入的太太,也很重要。 這例子在港台很多藝術大導中屢見不爽。
人家問李安執導國片和西片的看法,他說﹕「拍國片像做皇帝,大家聽令於我。 拍西片就像做總統,要出去取悅每個人……。中國人習慣對人不對事,好的時候,可以做到西方人做不到的東西;但是,國片導演壓力很重,事事都得用力管……。國片很難做大就是這道理。」
李安得獎之後,有大陸導演不以為然,不知是否酸葡萄作怪。李安在大陸拍戲「水土不服」,我卻略有所聞。我的一個電影界朋友告訴我,李安在拍完《色戒》之後,已決定不再在大陸拍電影。
《十年一覺電影夢》書本的封面寫着「電影比人生簡單」,信焉!
張宗永
張徹(1923-2002)文化底子厚,一手字尤其可觀, 他陽剛電影裏誇張的暴力和血腥卻不是我的那杯茶。經張徹一手提拔的導演及明星像吳宇森、狄龍及姜大衛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導演從來不以恩師自居,對後輩指指點點,而是永遠向前望,努力栽培後輩。他後期捧的新人,可惜都星運平平。
張徹祖籍浙江杭州,成長在上海。1940年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學院。抗戰勝利後,加入國民黨的「文化運動委員會」當官,得到文化大老張道藩的賞識,算得上是少年得志 。張道藩被稱為蔣介石身邊最寵信的文化人,在台灣拜官至立法院長。私人生活方面,和名畫家徐悲鴻的前妻蔣碧薇有過長達30年的一段情。
1949年,張徹26歲從上海隨國民黨搬台,1948年拍了台灣光復後的第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膾炙人口的主題曲《高山青》,便是由他填詞的。
張徹前半生 比電影更曲折
後獲蔣經國賞識,在國防總政治部官至上校,太子的特等權力,很自然和親蔣介石的舊部出現矛盾。欠缺政治敏感度的張徹,轉換碼頭後,以為曾經徵得張道藩的同意,怎料張道藩事後卻說﹕「我怎麼可以告訴你不准去」,盡見書生之幼稚。 張徹在政治洪流之下常覺左右為難。1957年張徹辭台赴港。當時還要經過國民黨的情治單位批准。之後他加入了電懋(國泰電影的前身),後來輾轉加入邵氏,這是都已經是歷史。張徹前半生的「劇情」就比他後來拍的電影更迂迴曲折。
電影不論,我從書上認識的李安是一個不亢不卑的人,這點我非常欣賞。
李安的電影,我最喜歡的是《喜宴》,那種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家庭的衝突,很有早期侯孝賢電影的味道。 唐人街的背景也是我所熟悉的。 至於後來拍的西片《理智與感情》、《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我眼中只是證明李安作為一個華人導演,在掌握普世價值的題材已達到一級導演的水平。 雖然李安說﹕「在《理智與感情》之前的片子都帶點學生年代獨立電影中的味道,一直到拍《理智與感情》才明白到製作職業電影的感覺。」但論文化認同,骨子裏百分百是中國人的我,對《理智與感情》實在沒有產生太大的共鳴。
李安不願拍國片「做皇帝」
如今李安得大名,他的奮鬥史和出身已經被傳媒一次又一次的報道,在這不贅。 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堅持,除了堅毅不屈的精神之外,客觀環境例如有固定收入的太太,也很重要。 這例子在港台很多藝術大導中屢見不爽。
人家問李安執導國片和西片的看法,他說﹕「拍國片像做皇帝,大家聽令於我。 拍西片就像做總統,要出去取悅每個人……。中國人習慣對人不對事,好的時候,可以做到西方人做不到的東西;但是,國片導演壓力很重,事事都得用力管……。國片很難做大就是這道理。」
李安得獎之後,有大陸導演不以為然,不知是否酸葡萄作怪。李安在大陸拍戲「水土不服」,我卻略有所聞。我的一個電影界朋友告訴我,李安在拍完《色戒》之後,已決定不再在大陸拍電影。
《十年一覺電影夢》書本的封面寫着「電影比人生簡單」,信焉!
張宗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