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輝﹕邁向普選時代的抉擇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4日 06:35
2013年03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普選,我只想說,這是嚴肅的抉擇。中央會否落實回歸16年來,遲遲未曾兌現的「港人治港」,又或是,香港人會否為了「民主」而佔領中環。這都讓人想起沙翁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近日的消息,均反映了中央迴避抉擇的態度,人們仍然妄想着一個自我矛盾的機制,可以兼顧「小圈子」和「普選」等對立元素,像設立什麼「預選」機制。這其實是逃避。


讓我們承認一點,所謂民主轉型,其實就是「權力寶座」不再被任何特殊集團長期佔據(例如親建制人士),而向全體公民開放。誰才適合當特首?這都不能像以往般預先規定,因一切改由民主決定。換句話,實現普選,就意味着一種隨權力開放而來的「民主不穩定性」。因此,香港的政制,若真要從「中央欽點」走向「普選產生」,那中央就要接受一種新的「風險」:那個由700萬人選舉出來的未來特首,並不會完全符合中央的「心水」。這才是抉擇所在。尷尬是,中央似乎沒有心理準備,接受一個他掌控之外的人做特首。


所以,我不贊同部分泛民為了安撫中央,而說「香港人務實」,說什麼普選出來的特首,必定符合中央「心水」。恰恰相反,未來的香港人特首,不可能再像董建華、曾蔭權或梁振英之類般完全貼服,純粹作為中央意志的延伸。(要是像從前一樣,那為何要普選呢?)


但這不意味香港可以不受制約,因中央擁有最終任命權。然而,所謂普選和任命,其實是兩種權力的相互節制和平衡:香港人不會選出「不被任命」的特首,但中央也該以尊重地方自治的態度進行任命,不能隨意拒絕。


這是新時代的課題,縱然複雜,但到底是無法迴避的。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