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侄兒4歲半,出生以來一直跟媽媽和外祖母住,他們說話都帶鄉音。現在他上了幼稚園半年,說話發音不準,有些像BB話,實在難明。例如廣東話的 「笑」和吃東西的「嚼」,「三」和「餐」都混淆不清,說普通話也有同樣問題,「照耀」變成「就要」。我們找過一些標準粵音的片子讓他跟着說,他卻說出歪音。請問是因為我們跟他說不同方言令他有語言混淆嗎?還是他本身可能有語言障礙?
口腔舌肌發音系統、家庭語言環境、聽力及心理問題,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表現。根據個案中的孩子狀况,先要了解他說的BB話,是哪個程度?只是用BB的音調,咬字不清,還是已能說單字、單詞,但不能說出組成複合、有意思的句子表達所需呢?
發音準確需待6歲
個案所列出的例子,是否屬於孩子最突出的問題,抑或是他普遍性的咬音都出現類似歪音的偏差?因為像「笑」和「嚼」、「三」和「餐」這類S或Sh的音,在4、5歲時,發音欠完美是可以接受的,一般到6歲才能準確地把握。若他在其他音韻掌握上都出現偏差,問題就較大。
另外也要考慮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和孩子溝通交流最多的人),他們本身是否說話帶有其他腔調?如果孩子在入學後,說話語調、腔口能有所改善,爸媽就應該繼續鼓勵他。
在我們經驗中,家裏充斥各種方言,那麼,孩子就很難辨認哪種發音才是正確,他們會感覺混亂,例如用鄉音腔調說廣東話,孩子該如何回應呢?他們並沒有能力去辨別哪個才是正音,他又該模仿誰呢?結果,令他開口學習說話相對較晚,發音也較難辨別。
發音不正 多鼓勵勿打斷
然而,最重要的是切勿只專注糾正孩子發音,例如當他嘗試開口說話,不斷被大人打斷更正,或要求重複說正音,他會產生挫折感,久而久之,他會害怕說話、盡量少說或只說關鍵詞,例如「我想坐火車」簡化成「車車」,影響語言發育。若想讓孩子學習清晰發音,爸媽先要盡量做到吐字清晰,不要跟孩子一起使用BB的音調。遇上孩子發音出問題,盡量鼓勵他把想說的話先說完,再清晰地重說一次給他聽,例如孩子說「禾照遮遮」,爸媽知道他要車子,可以拿着車子,以正確腔調說﹕「你——要——車,是不是?」鼓勵他跟着說一次。
不過,要注意有部分孩子的確在控制舌頭、顎部、氣管的能力、技巧上出現遲緩或偏差,例如說「s」音的「匙」,本該合齒、舌頭在下,但個別孩子說「匙」時舌頭突出來,影響準確發音。這類錯法,經專業診斷,簡單的可通過糾正訓練刺激口腔肌能統合活動,改善發音。
資料提供﹕啟言堂言語治療及健康訓練中心言語治療師魏家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