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夏佳理繼女 全力搞藝術文獻庫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11日 21:35
2013年03月11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如果命運能選擇,爭做富二代的隊伍只怕由中環排到沙頭角。但港交所(0388)前主席夏佳理的繼女徐文玠,偏偏拒絕當無憂無慮的富千金,反而四處奔波蒐羅藝術文獻、爭取捐款,為求在香港打造獨一無二的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簡稱AAA)。


徐文玠出生於名門之後(見另稿),祖父是著名企業家,繼父夏佳理又是政經界名人,如要在商界打出一片天,有家人支持絕對不難。不過她偏偏不願從商,醉心於藝術之中。「我喜歡『藝術』的意念,可以令人重思身處的世界。它可以啟發人心,令人明白活着不止是為賺更多錢」。


選擇另起爐灶,前面的路必不平坦,但徐文玠早已做好心理準備。當年她決心創立文獻庫時,不過20出頭,但心中已有宏大抱負。「我知道它是個極為漫長、甚至超越我(有限人生)的計劃。當初想做這件事時,我已知道會遇上很多挑戰」。


「路極漫長 會遇很多挑戰」

這份堅決,源於一股對藝術濃濃的愛,在徐幼年時已萌芽。她憶述道,以往祖父總愛在家中放置古董,閒來又常閱讀習書法,為她的興趣帶來影響。


後來徐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中國藝術歷史碩士,撰寫有關當代中國藝術論文時,她發現需用的亞洲當代藝術研究文獻竟是少之又少,當下決心在香港成立一個免費開放予公眾的資料庫,以填補藝術領域中一個缺失部分。


跟那些艱難起步的藝術家不同,徐成立文獻庫,背後還是有群財雄勢大的親友團支持。例如她的契媽、華懋前主席龔如心,就免費提供了上環一個逾2000呎的單位作為場地,讓她省下不少貴租。


後來館藏愈來愈多,文獻庫要搬家,信和集團也在2007年慷慨借出了上環荷里活商業中心一個4000多呎單位,僅象徵式收取微薄租金。後來文獻庫又以市價多租了2000多呎面積。


首次募捐款 有血有淚

至於繼父夏佳理,對愛女的支持更加落力,除了出錢資助文獻庫,更親自出任董事會成員,每次開會必定出席。「作為父親,作為董事會成員,他都十分支持我」。說起繼父時她滿臉笑意。


既然親朋戚友願意出錢出力,搞文獻庫理應一路平順,但她偏挑選曲折小徑來走。「我們想親自出去爭取一分一毫,不倚靠單一資金來源,這樣才可給予文獻庫獨立自主性」。


徐說,每一年要籌得夠用的資金,「可說是有血有淚」。說罷她笑了起來,不其然想起了親自籌得的「第一桶金」。


文獻庫初成立之時,一位董事會成員捐出了一本已停印的藝術書版權以表支持,徐馬上把它重印,向1000個人寄出,內附一封信,寫着「我們需要你的支持,請寄來一張1000元支票,否則請把書歸還給我們」。


寄出藝術書 勸捐1000元

後來大部分人都寄來了支票,僅幾個人把書退回。徐笑言︰「那本書起碼重2至3公斤。如果你是一個極忙的人,發現有這樣一本書放在你桌上,你想是把書拿到郵局退回,還是寫張1000元支票較容易呢? 」就這樣,文獻庫籌得了第一個100萬元。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及支持文獻,徐近年來積極向不同種類的機構爭取善款。雖然藝發局每年都會向文獻庫批出110萬元贊助,但她更希望可從個人及私人團體取得支持,「我們希望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資助人,能建立一種支持藝術的公民責任」。


要找2萬呎地方 設文獻庫「家」

除此以外,她還有一個心願,就是為文獻庫找個長遠的「家」。由於文獻庫的館藏日益增加,加上徐希望在館內舉辦更多免費教育活動以接觸公眾,「10年之內,我們需要的空間應該要由現在6000多呎增加至2萬呎﹗」


不過要在香港找個如此之大的場地,談何容易? 即使有,租金隨時數十萬、甚至百萬計,徐坦言,文獻庫未必有能力負擔租金。但她也無意一直倚賴地產界的友好幫助。「我不認為我們可以永遠倚靠業主的資助,我們必須另想方法」。


她表示,隨着活化中區警署、西九等項目陸續出台,或有機會為文獻庫提供空間,「暫時未有任何東西落實,但我們會考慮探討這方面的可行性」。她也打算進一步發展網上資料庫,以減少儲存館藏所需空間。


明報記者 陳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