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預期人行再減息 低吸內銀股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1日 21:35
2015年04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昨日港股有所調整,上證指數在早巿上升逾1%後,尾巿倒插且跌勢加速,全日跌1.6%,深證成指亦跌2%。恒生指數最多跌近700點,一度失守27,000點,全日跌558點,收報27,095點。不過,人民銀行周日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降幅遠多於市場預期,加上中證監周六澄清無意打壓股市,股市屬健康調整。市場預期人行會再減息,對內銀股有所支持,在調整時可以趁機吸納內銀股。


六福證券分析師謝錦超表示,股市繼續看好主要有幾個亮點,包括低利率的框架中金融地產會受惠。按照歷史規律,利率下行,金融和地產利率敏感度高,其中銀行股息率比較高,去年3月,四大國有銀行,先於指數先漲。地產股也是敏感的行業。另外,券商除了受惠股市上揚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內地券商進入到股權融資的時代。


其二是創新是全年的主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最後一天的話題。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來說,不斷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驅動經濟增長力兩大動力,第一大類就是技術進步,第二大類就是要素投入。


其三是短期從區域的角度來看的「大上海」概念。大上海的推介有四個方面,國企改革、產業園區、迪士尼和產業升級。國企改革這一主線近期來說較受關注,因為從各上海本地股的公告可以看出,多數公司股權已經進行了劃轉,同時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也有一些變更,背後反映了上海國資委已經退到了幕後,讓上海國盛集團及國際集團作為資本運作的平台,做一些資產的整合來帶動混改,所以上海本地股才剛剛開始。


因此,中長期應用牛市的思維來看待A股市場,增量資金剛剛開始不斷入市,將來是價值股和成長股交相輝映的時代。


金融業務改革 改善資產質素

交銀國際發表報告,指2014年H股銀行盈利整體增長6.6%,增速較2013年下降5.9個百分點,總體上盈利略低於交銀國際的預期,主要由於撥備費用高於預期,以及手續費收入低於預期;其中徽商、中行(3988)盈利好於預期,而農行(1268)、哈爾濱銀行盈利低於預期超過3%。重慶銀行(1963)盈利增速最高為21.4%,重農行(3618)、徽商和哈爾濱盈利增速在13%至16%之間,工行(1398)、建行、中信(0998)、民生(1988)盈利增速在7%以下。從盈利增長驅動力看,規模擴張對於盈利增長貢獻最大,對於股份制銀行(招行、中信、民生、光大)來說,手續費佣金收入增長貢獻也大。從資產增長結構看,或因受制於存貸比,或因降低貸款風險偏好,部分中小銀行加大同業資產配置力度,中信、民生、重慶、徽商和浦發的應收款項投資對資產增長的貢獻最大;重農行資產增長主要來自同業資產,主要是拆放同業。


總體上,資產質素仍處於重合階段。近期政府放鬆貨幣政策,房地產刺激政策出台,以及地方債務置換等措施,有利於緩解2015年不良上升壓力。同時,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戰略推進,中國極需發展穩定開放的金融系統,金融改革催化行業大變革,銀行步入轉型成長期。基本面強化估值邏輯:存量金融業務改善,新金融業務拓展盈利空間。存量金融業務改善:地方債務得到積極全面處置,同時資產價格趨穩緩釋房地產業務信用風險。新金融業務拓展盈利空間,綜合化和市場化改革邁開大步。今年下半年有望資產質量環比有較好發展。


股份制銀行市場化程度高 易適應變化

內地居民財富持續轉向權益市場,貨幣寬鬆輸出流動性。人民財富從債權資產持續轉向股權資產,銀行間接配資熱情不減;國際資本項目開放加速,當局引導資金流入,可預期增量資金來自於QFII 和RQFII、深港通、新華富時指數將A 股納入等,實體流動性環境樂觀。


股份制銀行面臨的資產品質壓力相對較大,但優質股份制銀行的轉型效果也更明顯,體現在中間業務收入的較快增長,在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務領域加快提升創新能力,貸款結構調整優化力度更大,這也符合該行此前的預期,股份制銀行規模適中,市場化程度高,軟硬體也具有雄厚基礎,更容易適應形勢的變化。


目前H 股銀行2015年動態PE和PB分別為5.91 和0.92 倍,維持行業領先評級。維持重慶農商行、光大銀行、中國信達買入評級,繼續關注內地資金流入給高折價股帶來的投資機會,如中信行、光大銀行。


明報記者

[龍彩霞 滬港通尋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