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孩子「不聽話」 因不知錯在哪(5-8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6日 06:35
2013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兒子5歲,個性倔強,犯錯不肯認,拒絕say sorry,常發脾氣。如果孩子做錯,我要他坐靜思角,他會故意挑戰我底線。例如叫他不要把玩具丟滿一地,因會絆倒別人,他就偏偏撒滿一地,還要畫地圈,不准他人進入。他在幼兒園是肯收拾玩具的,但他說在家不用收拾!吃飯又不肯安坐,令人頭痛。我不想打罵,請問有其他方法教導這小孩嗎?


孩子不聽話,不一定是因為搞對抗、支配別人、反叛或挑戰大人權威,可能他只是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例如,媽媽說「不要把玩具丟滿一地,會絆倒別人」,孩子沒見過別人被玩具絆倒,他只是簡單地拿來玩,如何能明白媽媽的意思呢?

缺生活體驗 難想像問題

不少家長教導孩子時,不期然用了大人的角度去審視事情,但孩子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缺乏生活經驗「想像」可能引起的問題,就形成期望落差。若媽媽說﹕「就在這塊地氈上玩玩具,出界就會被沒收。」孩子不拾回去就被媽媽沒收了,直接領教後,下次會避免再犯;若孩子覺得地方不夠,把玩具堆在通道上,媽媽可以叫他試走一趟,體會到具體困難,服從性也會提高。耐心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和能力,對他的行為要求需適切合理,再加上清晰指引,可減去不少爭執。


另外引起關注的是,當爸媽要孩子去靜思角時,他的舉止似乎想吸引爸媽的關注,如果他能成功地吸引爸媽陪他坐下聊天,即使是不太高興的事,但內容圍繞他的日常活動,還是能令他得到「滿足」,也可能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步驟,以達到目標。如果同樣的要求,孩子能在學校中完成,那麼爸媽就應該認真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否弦外之音了。


另一方面,爸媽也可檢視一下「靜思角」的應用問題。在我們的經驗裏,不少大人把靜思角和懲罰的概念混淆了,例如孩子行為不好,把他塞去一角,不許玩、不許鬧,呆坐上半小時,這樣的安排,其實是懲罰,而孩子的錯誤多數是簡單、明顯的,毋須太長時間思過,更重要的是他們反省能力有多強?


靜思角冷靜非懲罰

靜思角的作用,重點是要讓孩子冷靜下來,才能吸收大人的指導。因此,靜思角不宜有太多令人分心的東西,如玩具、電視等,但最好有個時鐘作參照,也容許他坐下來放鬆,這樣都有利於回復安靜,一般來說,5歲孩子只要靜思5分鐘便足夠了。例如孩子發脾氣胡鬧,媽媽可以鎮定地指示他﹕「我不跟你吵,請你去靜思角冷靜5分鐘,等你平靜下來,我們便可以好好談。」然後就在這5分鐘遙觀他的表現,若吵鬧不停,5分鐘後,媽媽會再給2分鐘讓他安靜;反之,若3分鐘後他的情緒已回復平靜,媽媽可以說﹕「做得好,再坐多1分鐘,我們就開始談。」鼓勵孩子盡快控制情緒,可以和媽媽商討問題。


資料提供﹕兒童教育輔導員(註冊社工)馮敬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