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預防小虹帽﹕評論宜三思 爭拗當面溝通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6日 06:35
2013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社工認為網絡欺凌事件預計會愈來愈多,因此家長可以借鏡一些網絡欺凌實例,跟孩子一起學會如何應對及預防網絡欺凌。


希﹕香港家庭福利會青少年服務經理註冊社工吳浩希

娟﹕香港青年協會uTouch網上外展輔導服務單位主任吳錦娟

1. $500人情、$10利市

事件﹕一名女子在facebook表示若朋友只給$500人情,便不要出席她的婚宴。近日亦有20歲少女在facebook上載一封$10利市的照片,表示派發者「下世做張10蚊紙」。網友認為她們太刻薄,紛紛轉載她們的言論,並聲討及公開她們的個人資料。


希﹕如果被人刻意公開個人資料而受到極大傷害,某些情况下,例如涉及《個人資料(私隱)條例》是可以報警處理的,若子女遇到這些事情,家長可陪伴子女到警署備案。事件中的主角被「起底」,家長可藉此教導他們網絡欺凌的嚴重,例如被別人公開責備及揭私隱,會令當事人受到很大傷害。家長亦要提醒子女公開發表任何看法或照片/短片時也要先考慮清楚,並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別以為手機遊戲程式、個人電郵或聊天室對話是百分百安全,因為別人隨時有機會翻查出來。


2. 不滿沒讓座 孕婦拍片上傳

事件﹕一名孕婦乘港鐵時,前面的兩名女乘客沒有向她讓座,孕婦拍下對方照片放上facebook,並講述事件。有網民認為孕婦做法不對,對她「大起底」。


希﹕現今社會文化中,很多人覺得自己有記者或警察的身分,遇到看不過眼的事便拍下來公諸於世,用意是「伸張正義」。我們的應付方法,首先在公眾場合要規行矩步;遇不平事時,先嘗試用其他方法解決,不要以為拍片能解決問題。


娟﹕有人將別人的相片、影片放上網,心態是想討公道、想報復,但要細想這些行為對自己、對方、社會帶來什麼影響。一旦資料放上網,即使自己想刪除有關資料,但別人可以轉載、截圖放上討論區,轉載的速度快得難以想像,是不能收回的。


3. facebook對罵

事件﹕年輕人在facebook上公開罵戰,朋友、同學留言,甚至令老師關注有關事件,需校方輔導兩人。


娟﹕家長讓子女明白,一旦將相片、感想放上網,已經是公開的,要提醒子女設定權限,什麼人可看到有關相片、留言,但不可以排除相熟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轉載有關資料。家長可建議子女與朋友遇爭拗時,當面用語言溝通,有誤解可即時解釋,用文字表達感受有時缺少語氣、表情,有可能令對方誤會,爭拗持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