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啟智﹕藝發局須挽回藝評的地位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02日 06:35
2013年03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藝術發展局舉辦首屆藝評獎,挑選了一篇批判本地電影《低俗喜劇》的評論獲得金獎,再次激發起中港矛盾對立,各界大表不滿。批評港產電影是言論自由,但由公帑支持的獎項卻有責任向市民負責。這次藝評獎的爭議引發不少問題,藝發局必須正視,挽回藝評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事先聲明,筆者對是次比賽的不滿和獲獎作者來自內地的身分無關。香港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城市,任誰都有權批判香港的文化產品,無論這些批評是否無的放矢。筆者也相信一個評論者能否理解某地社會文化,和他是否來自該地沒有必然關係,否則大多數的國際關係學者都要因而失業。同樣道理,筆者也不希望有天評論內地政事的時候,會因為不是來自內地便被批為「沒有資格評論」,這種說法太沒水平。


筆者也得指出,借影視作品來評論身分認同本身並無不妥。可以上教科書的經典例子,有馬傑偉分析匯豐銀行1994年漁夫廣告和香港主流價值的關係。馬教授透過訪問負責的廣告公司和看過這個廣告的各階層市民,發現廣告雖然刻意把香港歷史去政治化,然而當中「香港地、靠自己」的價值觀卻恰恰正是一個歷久不衰的政治迷思。


筆者也不介意有評論把香港電影拉到中港關係去,這種討論在文化研究當中甚為常見。例如90年代《表姐,你好嘢!》當中的政治隱喻,是否代表了當時港人在八九民運後對北京政權的惶恐不安,就是課堂中常見的討論題目。比較近期的,又有羅永生和張少強逐字逐句分析《葉問》當中的每場對白,透視其港式民族主義和內地常見的主旋律電影有何差異。


問題在於連劇情也似乎搞錯

是次成為眾矢之的的影評,固然無法和上述的例子相比,畢竟作者既無訪問電影的製作者,對公眾解讀的分析也是出於猜想,對文本的分析同樣流於穿鑿附會。當然,既為一篇影評,其實只要準確說明作者對藝術作品本身優劣的看法,能夠自圓其說即可,立場取態本身不一定是問題。筆者的困惑卻正正在於,這篇金獎作品似乎連這最低要求也不能達到。


舉個例,影評提到電影中一位內地黑幫頭目在劇情中擔當投資者的角色,說明「主導權根本就掌握在大陸人手上」,從而認為角色設定「弔詭」。然而相信有入場的觀眾都知道,劇情當中這個角色其實沒有完全的主導權,其投資者的地位受到多次的挑戰,而這也是電影結局一幕的重要情節。如果連這個基本劇情也沒有搞清楚,評論者又如何可以借這個角色的設定,不費吹灰之力地連結到香港人面對內地人的精神狀態呢?這篇影評的問題不在於由誰寫,也不在於要罵誰,而在於它連故事劇情也似乎搞錯了。


當然,在香港誰也有權亂罵亂寫,這正是香港可愛之處。只是當影評拿到來自公帑的獎金,市民自然要問問評審到底犯了什麼毛病,是否評審本身也沒有做好專業把關,而受其他因素影響判斷。


藝術發展局是少數能容許專業參與的官方機構,藝術評論又是香港文化界極待提升的一環,是次事件貶低了藝術評論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實在相當可惜。不少文化界的朋友已經指出,是次比賽的獎金如果拿出來支持小型團體,已經足以支持一本藝術評論雜誌一年的稿費。藝發局的主事人如此枉送資源,對公眾實在有欠交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