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月薪逾30萬元的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自稱「中產」,又說是否「中產」視乎生活態度,有本港學者表示,學術上,可以用收入或職業等方法來界定中產。翻查統計處數據,雖然政府未有為「中產」提供明確定義,但在人口普查分析家庭住戶收入,按入息把全港住戶分為10組,而社會討論中產時,一般會視第3至第8組為「中產」,即月入約1萬至4萬元的住戶。
呂大樂﹕需看房價消費方式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政府並無定義「中產」,但通常以月入1萬元至4萬元作基礎,再按不同研究所需,加入如生活方式、專業背景、教育程度、資產等進行研究,「個人入息中位數約1萬元,即全港一半人的收入低過你,定義上是說得通」。2011年,全港收入1萬至4萬元的家庭共125萬個,佔整體家庭53%。
不過,有學者曾經提出,單以收入分類不實際,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曾表示,收入不是一個太有用的分類,因為在香港,月薪2萬至5萬元,完全可排入「中等收入群體」,但「這並不等同於你就成了中產階級,還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價、你的消費方式,是否住在體面的樓盤、有否定期的度假等」。他界定中的香港中產階級,更重要是按職業群體劃分,同時透過教育渠道和學歷文憑而晉身。
美國總統奧巴馬亦曾引起「中產」定義爭議,他去年角逐連任時,為了贏取支持,希望為「基層」減稅,曾稱家庭每年收入約25萬美元(即約200萬港元)才算中產,結果美國當時有評論稱,若按統計數據,全美國只有約2至5%家庭年度收入達200萬港元;一般「中層」家庭年度收入約30至50萬港元。
呂大樂﹕需看房價消費方式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政府並無定義「中產」,但通常以月入1萬元至4萬元作基礎,再按不同研究所需,加入如生活方式、專業背景、教育程度、資產等進行研究,「個人入息中位數約1萬元,即全港一半人的收入低過你,定義上是說得通」。2011年,全港收入1萬至4萬元的家庭共125萬個,佔整體家庭53%。
不過,有學者曾經提出,單以收入分類不實際,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曾表示,收入不是一個太有用的分類,因為在香港,月薪2萬至5萬元,完全可排入「中等收入群體」,但「這並不等同於你就成了中產階級,還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價、你的消費方式,是否住在體面的樓盤、有否定期的度假等」。他界定中的香港中產階級,更重要是按職業群體劃分,同時透過教育渠道和學歷文憑而晉身。
美國總統奧巴馬亦曾引起「中產」定義爭議,他去年角逐連任時,為了贏取支持,希望為「基層」減稅,曾稱家庭每年收入約25萬美元(即約200萬港元)才算中產,結果美國當時有評論稱,若按統計數據,全美國只有約2至5%家庭年度收入達200萬港元;一般「中層」家庭年度收入約30至50萬港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