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避險資產 無險可守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25日 06:35
2013年02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假如全球過剩的資金,持續流向某種避險資產,增持至超越某個臨界點時,這種本來理應被界定為避險的資產,最終必然會變成高風險資產;日圓瑞郎如是,黃金如是,就連美國國債亦如是。


曾幾何時,當全球經歷了信貸緊縮、次按風暴與其後雷曼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之後,「資金避險」、「風險胃納」等術語不絕於耳。環球資金的流向,變得飄忽不定,時而一窩蜂搶購資產,時而龜縮保本至上,但基本上仍然風險主導。


聯儲局熱議退市 黃金避險力大跌

自從聯儲局推行量寬之後,全球主要貨幣皆面臨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 - 市民擔心手頭現金的價值,隨着央行猛印鈔票而變得一文不值。黃金遂成為對冲所有貨幣貶值的最理想避險資產。不過,這股黃金熱近日似乎有降溫迹象,隨着聯儲局內部開始討論退市問題,加上歐元信心危機暫告平息,美歐兩大貨幣的價值回穩,黃金在這方面的避險角色迅速減弱。


美元成僅餘避險貨幣

外匯市場方面,除了美元之外,瑞郎與日圓普遍被視為另外兩大避險貨幣。直至瑞士央行決定把歐元兌瑞郎匯價,定於1.2下限,相當於下了一道「逐客令」,暗示不再歡迎外資(尤其是來自歐元區的避險資金)流入炒高瑞郎匯價,國際避險資金遂一面倒流向日圓。其後安倍晉三公開宣布以無限量寬及通脹救國作政治宣傳,成功重掌日本政權,日圓匯價亦開始轉勢快速轉弱。結果除了美元之外,暫時不見得再有流通量夠大的避險貨幣了!


失財務紀律 美債風險高回報低

債市方面,傳統上美國國債作為低風險的定息收入資產,長期吸住大量基金的資金。可惜美國政客視財政紀律如兒戲,從來沒有認真對待國家負債與政府財赤的問題,加上聯儲局不斷出招打壓息率,以致美國國債由本來近乎「零風險」的定息回報資產,逐漸變成「高風險、低回報」的資產,吸引力逐漸消失之餘,更嚴重的後果是,擾亂了各大型退休基金、互惠基金、保本基金的策略部署。這些基金為了追回「少收」了的回報,開始「鋌而走險」轉投回報較高的投資項目,慢慢變成退休人士的計時炸彈。


假如連黃金、外幣、美債等低息或零息資產,也逐漸喪失本來應有的避險功能的話,國際金融市場真正的避險資產,最終只剩下美元。


投資者以攻為守 轉追高回報

另一個奇特現象是,當投資者開始發覺金融市場基本上已無險可守時,主流的投資策略或會走向另一極端,「以攻為守」,藉投資更高回報的資產,作為風險增加的補償。從主權基金開始投資有固定租金收益回報的項目,例如飛機租賃、工商廈物業投資等;與及近期有債券基金積極認購歐洲國家發行的美元計價國債,尋求更高回報,可見一斑。


王冠一

冠一資產管理首席策略師

www.wongsir.com.hk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