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古文明展10大必看 美索不達米亞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10日 21:35
2013年02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索不達米亞,這冗長又繞舌的地方,沒聽過的大有人在。


這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蕭麗娟辦這個展覽時的憂慮。


人類古文明的起源地,意義非凡,一件又一件的泥板、壁畫,難得來到香港呈現眼前,若依然無法拉近古文明與我們的距離,實在太浪費了。


今天,蕭館長親身導賞,在百多件文物中挑選10件珍品,跟我們說說故事。


讓6000年前每一塊泥、每一塊石,逐件震撼活在21世紀的我們。


這次的展覽,格外難得。


美索不達米亞,位於現今伊拉克一帶,公元前6000多年已有人聚居,其後發展出人類最早的文字,也建設了史上第一座城巿。繁盛幾千年,整個古文明卻被沙土掩埋差不多2000年。直至19世紀中葉,才逐漸重見天日。


文物保存好艱難

現在展示於我們眼前的文物,留存一點也不容易。「人們好艱難找到了埋在地下的古文明遺址,但伊拉克的政局動盪,戰火摧殘古蹟,考古工作很困難。」蕭館長說,「最初西方國家挖掘古物,伊克拉政府規定所有挖出的文物,一半歸伊拉克,英、德、法等國家的博物館都有收藏有關文物。現在規定改變了,文物不能帶走,不過,留在伊拉克境內的文物,也不見得很安全」。


「貧窮是另一個因素。不少伊拉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活於貧窮,他們知道文物能賣錢,就常在古蹟遺址挖呀挖,器皿、泥板都拿去賣錢,這對於考古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挖掘的人沒有考古知識,不懂記錄,文物出土了,卻不知在哪兒出土、附近有什麼其他物件,大量考古材料數據就從此消失。」


跟生活息息相關

百多件文物,遠從伊拉克運抵英國,由大英博物館借出再運至香港,來到亞洲還是第一次。據悉,賽馬會今次的贊助數以百萬元計,歷史博物館施展渾身解數,在展館利用活潑的手法展示珍品,只盼大眾可以看得更多,收穫更多,「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並非遠在天邊,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文 陳嘉文

圖 李澤彤、大英博物館托管會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