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6000年歷史不遙遠長青網文章

2013年0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2月10日 21:35
2013年02月10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編者按﹕2月2日星期六下午,編者去香港歷史博物館聽一個有關「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講座,2時40分到達會場時,已排了一條長長的人龍,到3時講座正式開始之前已經全場爆滿。這個展覽的展品超過170件,不少展品的背後都有故事;掌握相關背景,觀賞的收穫一定會更豐富,因此,我們不單派記者採訪,而且邀請歷史博物館總館長蕭麗娟撰文,以饗讀者。


「歷史充滿色彩,帶給我們無限啟示、反思及樂趣。我們十分期待與觀眾共同探索歷史的趣味性和啟發性,並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博物館體驗。」這是我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剛剛出版的《優遊博物館》一書中向讀者訴說的心聲。憑着這信念及署方的大力支持,香港歷史博物館不斷思考及策劃具趣味性及啟發性的歷史展覽,與觀眾分享。


「一統天下」的成功

去年我們策展了「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以創新思維展示秦的歷史及秦與今天我們的關係,廣受觀眾歡迎,參觀人次超過42萬,打破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入場人次的紀錄;配合展覽的跨界別教育及藝術活動亦吸引了超過45萬人次參與。觀眾對展覽的熱情給予我們極大的支持及鼓舞,我們已在積極籌劃漢朝的展覽,期望有系統地及深入淺出地展示歷史,將看似遙不可及的歷史輕輕拉到身邊。


在策劃「一統天下」展覽的同時,我也在構思與大英博物館合辦美索不達米亞的展覽。說實話,當時的心情頗為忐忑,一方面因為美索不達米亞有豐富的內涵和很多「第一」,既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又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上學者探索美索不達米亞的歷程也相當引人入勝,展覽應該是非常可觀的;但同時卻考慮到美索不達米亞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既陌生,又遙遠、神秘,並且難明,所以未必能吸引港人的注視。在「與觀眾共同探索歷史的趣味性和啟發性,並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博物館體驗」的信念驅使下,我們還是選擇了把美索不達米亞展覽呈獻給香港觀眾,在此要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它繼「一統天下」展覽後,再次獨家贊助我們的展覽。


為了將美索不達米亞看似艱深難懂又遙不可及的歷史呈現在觀眾眼前,我們選擇以輕鬆的形式,輔以動畫及視聽節目,細說美索不達米亞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兩河之間

「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意思是「在河流之間」,它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的土地,但其後卻延伸至包括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東北部及土耳其東南部一帶的地域。考古證據顯示,這地域在公元前6000年已有聚落,先民以耕作及畜牧為生;到了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5000年,已發展出成熟的文明,包括擁有城市、複雜的社會、經濟及宗教制度等等。在隨後的2500年,多種文化,包括來自蘇美爾、亞述及巴比倫人的文化在這區興旺發展,並傳播至中東及更遠的地方,亦影響了我們現今的生活。蘇美爾及巴比倫在今天伊拉克的南部,亞述則在伊拉克的北部。


長久以來,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是一個不解之謎,在19世紀中葉以前,世人只可從《聖經》或古典歷史學家的作品接觸到它,例如亞述、巴別塔、尼尼微、烏爾(即吾爾)、尼布甲尼撒、巴比倫等。美索不達米亞謎團的拆解只是兩個世紀前的事,當時法國人保羅.埃米爾.博塔(Paul Émile Botta,1802-1870)在偶然的情况下,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豪爾薩巴德發現了亞述王宮,事件震撼法國及整個歐洲,他從1843至1846年發掘了3年後,將珍貴文物裝好木筏運走時,卻因水流湍急而翻船,亞述國王的文物不幸消失於河中;要在第二次時才能順利運走另一批文物到歐洲,最終在羅浮宮展出。但真正掀起美索不達米亞神秘面紗的學者卻是英國人奧斯丁.亨利.雷亞德(Austen Henry Layard),他在1845至1851年間,將大片位於尼姆魯德(Nimrud)和尼尼微(Nineveh)的亞述王宮及亞述巴尼拔的圖書館發掘出來,這些數以千計的文物,印證了《聖經》中亞述王國的存在。雷亞德發掘的文物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美索不達米亞的重要收藏,亦是這次「探本溯源」展覽中的重要展品,觀眾可以留意展品中有雷亞德結婚時送給夫人的一套首飾,包括一條頸鏈、一條手鏈及兩隻耳環,是由18枚美索不達米亞滾印組成,並以維多利亞時代的黃金式樣鑲嵌而成,美不勝收。時至今日,考古學家已不可能像雷亞德一般,將出土的文物私有化或作改動,但在當時,這種情况普遍存在。


破譯楔形文字是解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關鍵,但破譯工作卻由一次酒後打賭取得突破。事實上,歐洲人早在17世紀已知道古代波斯的楔形文字的存在,卻未能解讀。直至19世紀初期,年輕的德國人格奧格.弗里德里希.格羅約芬德(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1775-1853)在酒後跟友人打賭時,自誇能找到破譯楔形文字的方法,但這談何容易?他手上只有數張拙劣的波斯波利斯銘文的臨摹本,但經過格羅約芬德的仔細研究,發現銘文的3種字體中,其中一種是古波斯語;他亦發現楔形的指示方向主要是4個,尖端總是向下或右側,因此推斷文字是由左至右閱讀;他又發現有一組字符是重複出現的,很可能代表「國王」。格羅約芬德的發現,對破譯楔形文字極為關鍵,促成以後很多學者,包括亨利.克萊斯維克.羅林森(Henry Creswicke Rawlinson,1810-1895)、尤里斯.奥佩特(Julius Oppert)等在破譯楔形文字工作方面取得重大及突破進展,對了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幫助很大。


作品細說生老病死

「探本溯源」展覽中展出超過30塊楔形文字泥板、石板及磚塊,內容非常豐富,有行政紀錄、付帳紀錄、學生作業、建築物的銘刻、歌功頌德的銘文等,值得觀眾注意的是《吉爾加美斯史詩》,它是一部著名的文學作品,講述故事主角吉爾加美斯尋找永生之旅,當他智慧漸長,便頓悟生命短暫,不可妄求長生不死;史詩中有敘述大水災的故事,與《聖經》中挪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似。此外,展品中有頌揚漢摩拉比的銘文,漢摩拉比以他的法典而聞名,他創立的法典便是我們熟悉的以眼還眼的法典。展出的還有「解夢寶鑑」泥板,講述從夢境接收預兆的儀式;「頭痛治療法」泥板則講述由驅魔人誦念咒語或咒文,以驅走引致頭痛的惡魔;「創造世界」泥板,講述世界混沌,神以聖血及黏土造人;「六十倒數表」泥板,解釋六十進制的運算,這便是現在我們運用來計算時分秒的制度。


浮雕製動畫 意象更深

由於遺址內有機物質經歷長時間埋藏後已腐朽,現在只能憑藉留存的石、金屬、象牙、泥板等文物來研究。展覽中展出多塊珍貴的亞述時代石浮雕,部分是從大英博物館的展廳中借調出來,非常難得,難怪大英博物館館長戲言說,因為這個展覽,令她的美索不達米亞展廳牆壁上出現了很多漏空的地方。石浮雕在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用途很多,既可以裝飾宮殿牆壁,又可以歌頌國王的英雄事迹,而強悍的戰爭及勇猛的獵獅獵獸場面,更可以震懾來訪使節的心,因此,石浮雕的歷史及藝術價值極高。展出的石浮雕題材多元,當中的「堤爾吐巴之役」是非常出色的作品,它全長5.5米,由3幅石浮雕組成(整個系列共有10塊),是展覽中最大的展品。它以連環圖的方式講述亞述與強大的伊朗城邦伊蘭交戰,並取得勝利。故事從中央開始,然後向右發展,再轉向左至盡頭。浮雕豐富的內容及精彩的藝術演繹都值得觀眾仔細欣賞。為了讓觀眾更容易了解「堤爾吐巴之役」浮雕,我們同場展出浮雕的線圖,並清楚解說浮雕的次序與內容。此外,我們還特意為「過河逃跑」及「獵殺獅子」的石浮雕展出動畫版,讓觀眾了解浮雕內容之餘,也體會到浮雕原來是色彩斑斕,只是經歷時間的侵蝕而失去光彩。


「探本溯源」展覽是大英博物館的世界巡迴展,香港是亞洲唯一的一站。展覽展出該館美索不達米亞的重要及精彩典藏,並輔以11套多媒體及視聽節目解說,展覽內容絕對精彩,不可錯過。展期至5月13日,入場券一律10元。


撰文:蕭麗娟(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

圖:大英博物館托管會、李澤彤攝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