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飲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提到,貴州山區的少數民族以糯米為主糧,主要原因是靠山吃山,他們會在高山梯田種植糯稻。南方人雖然主要食用絲苗米,但其實以糯米製成的食品亦不少,如原粒糯米做的糯米飯、糉子、糯米雞;也有用糯米磨成粉做糕點、湯圓等。糯米清香且質感黏軟,冬日嘗一口,滋味無窮。
◆原粒糯米飯
糯,是一種具黏性的稻米,北方人稱作江米。據《辭源》指,《說文解字》糯作,俗作。《本草綱目》記載糯米用途很廣泛,「可以釀酒,可以為粢,可以蒸糕,可以熬餳,可以炒食」。
在多樣化的食製中,生炒糯米飯可說是廣東人冬天的最愛。海景嘉福酒店中菜行政總廚梁輝雄表示,最原始的生炒糯米飯工夫甚多,首先糯米需浸24小時,隔水下鑊,然後逐少加水炒,蓋上鑊蓋焗製至水分被糯米吸收,再開蓋剷動,重複此步驟數次至糯米全熟至加入配料即成。由於每次開蓋後糯米吸收的水分都比前次多,黏度漸漸增加,會愈來愈難炒,整個過程至少需時35至40分鐘。「因為生炒太花時間,現在很多人都會先將糯米蒸煮後才炒。那是否代表生炒更勝一籌?我認為沒一定的答案,是廚師和客人的個人喜好而已。」
黑白二糯 益氣補血
糯米有白糯米和黑糯米之分,梁師傅表示黑糯米較「旱」,故蒸煮時間會較長。他曾在汕頭吃過一隻有鹹甜兩味的糉子,而啟發他利用兩種黑白糯米製作「鴛鴦糯米飯」,並於2011年美食之最大賞獲得飯組金獎。這道菜上層是甜的炸芋球,餡料是將已蒸熟的黑糯米,加入提子乾、黑松露碎、糯米酒、缽酒和砂糖等製成;下層則是像香脆版的糯米雞,蒸好的白糯米作外層,包着雞肉、蝦米、瑤柱、鹹蛋黃等材料後煎至外層香脆,再配黑糯米煮成的濃汁伴吃。
以糯米製作的食品雖然美味,但由於其性黏膩滯,消化不良、腸胃欠佳的人,以及長者幼兒,都不宜多吃。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課程講師兼專業顧問林冠傑表示,糯米本身屬健康的食材,白糯米味甘甜,性偏溫,具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止汗止瀉等功效,孕婦腰肚脹墜,吃小量有助改善問題。而黑糯米性味平和,功效包括健脾開胃、補肝明目、滋陰補腎和益氣強身,有助改善貧血、肝腎患病及慢性氣管炎問題。不過黑糯米有一定補血功效,所以臊熱的人如經常口乾、口臭的人,都不應多吃。
文﹕梁翠薇
圖﹕陳淑安、葉思雅、林俊源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