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府早前公布最新堅尼系數,顯示本港貧富差距未有改善。剛獲政府委任為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的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黃友嘉表示,最新堅尼系數反映港府過去5年只重社福政策,做法只「治標」。他認為,政府應發展產業多元化,如發展科研、擴大服務業,提供更多高增值職位,直接令市民向上流提升收入,才可「治本」。
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最新數據,避談以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已達0.537(見表1),較2006年升0.004,創40年新高;卻多番強調「較客觀」的除稅及福利轉移後堅尼系數,5年間維持0.475。處方做法引起各界爭議,有聲音認為本港貧富懸殊惡化,港府只作掩飾。
社福政策「治標」 經濟政策未完善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曾任美國聯儲局經濟研究員的黃友嘉認為,較公平的說法,是兩套計算方式各有意義。以一直沿用的住戶收入計算是考慮市民「第一手」收入,而除稅及福利轉移後堅尼系數,則是市民享受福利後的收入。
他指出,數字反映政府過去5年投入的社福政策,令除稅及福利轉移後堅尼系數維持5年前水平,但提升市民收入的經濟政策卻未盡完善,「政府所做的只是治標,未有治本」,建議政府採取主導,拓展產業多元化。
旅遊餐飲業仍有擴展空間
上屆政府提出六大優勢產業,但黃友嘉認為未盡完善,事實上可「做大個餅」。例如政府供地發展醫療產業會令人手需求增加,藉此提高生產力,帶動護理員及病房助理薪酬水平上升,吸引人才。本港傳統優勢的服務業亦可「升級」,「自由行消費得起,旅遊及餐飲仍有空間擴展,行內職位自然更高增值,工資水平亦有望提升」。
中產更上層樓 基層未上流
據統計處資料,過去10年月入4萬元以上住戶急增48%(見表2),但月入介乎1萬至4萬元的住戶只增5.5%。黃友嘉認為,部分中產人士更上一層樓,但基層市民卻未見顯着向上流。而全港較低收入的一半住戶教育程度明顯提升,小學或以下程度的人口比例較過去5年減少,取而代之是中學或專上教育程度人士。其中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0,000元的第五個10%組別內,擁專上教育程度的市民佔18%,較5年前佔14.6%多近3.4個百分點(見表3)。
基層學歷升 就業仍「無得揀」
黃友嘉慨嘆,即使港人學歷提升,但產業結構狹窄,令時下畢業生「揀無可揀」,「就如剛過去的高考,幾乎全部人揀大學讀商科,只因他們覺得畢業出路,只有金融和地產」。
隨着新政府計劃改組成立科技及通訊局,而科學園第三期正動土興建,他認為創新科技產業具備發展潛力,「現時科研項目主要由大學做,機構受政府資助不多,故政府要『加碼』,並引回在珠三角發展的應用科研返港,創造更多科研、工程職位,這些都是月入逾萬、高生產力職位,否則有學額無出路,畢業生最終走去從事金融」。
明報記者 陳家俊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