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保八」不應是硬道理長青網文章

2012年07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7月03日 06:35
2012年07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全世界都在等待QE3(第三輪量化寬鬆)。


金融海嘯以來, 轉眼又快3年。資產價格漲了,基層人民的收入卻停滯不前, 一旦資產不再增值,財富效應帶來的自我感覺良好消失,消費意欲下降,經濟難免再次走入衰退。復蘇的路是漫長的。經濟學上有所謂「邊際效益」,QE3的邊際效益也是愈來愈差。


追溯源頭,金融海嘯的發生是因為經過接近30年的低息環境,世界生產力出現過剩, 抗衡這揮之不去的夢魘的是大家對新興國家消費力的憧憬。最新消息傳來,中印這兩金磚國已經出現增長放緩。生產力的供求不調整,真正復蘇永遠是海市蜃樓。


金融海嘯 正因環球生產力過剩

中國上一輪的4萬億量化寬鬆間接激發了進一步的國進民退。中央的種種動作,目的是維穩,GDP增長只是表象,要提高GDP,多幾個巨型基建頂目便成,反正政府也不缺錢,但更直接影響民心的是銀行體系的穩建和小市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歐美的QE,實際就是用納稅人有形的錢和無形的政府信譽去拯救銀行。在過往的QE中,這點是做到了。(今天,還有人質疑美國政府如果當初肯對雷曼伸出援手,金融海嘯是否可以避過一劫。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依歐洲的最新發展看,銀行的國有化是無可避免的。


中國銀行的處境和歐美的不一樣,中國仍然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大國,國民大部分的資金都存在銀行,再加上利率管制偏幫銀行,所以溫總才有一句「銀行怎可以不賺錢」,中國銀行惹人擔憂的是壞帳。中國保增長,目的是避免企業陷入財困不良貸款暴增,亦是將總貸款的餅做大,令壞帳比率下降。


銀行被迫借予最不需要錢的地方

政府要銀行增加貸款,但壞帳還是要銀行負責,銀行唯有向最不需要錢的機構尤其是具規模的國企貸款,這既可達到貸款目標、又可避免虧損。資金用在不急處,反而走向固定資產,樓價又怎能不升!大家還記得當政府呼籲大家控制樓價時,一些巨型國企地產公司卻在土地拍賣場上踴躍舉牌,屢創樓價新高!


至於市民收入和GDP的關係,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中國的GDP增長,主要都是來自第一、第二產業和一些壟斷行業。長久以來, 中國GDP的增長率都是高於人民收入的增幅,如果國家還富於民,例如減稅,GDP的增長也許會放緩,人民收入的增長倒可能首次趕過GDP,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保八」不一定是硬道理。


張宗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