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位於鰂魚涌柏架山道50號的紅磚林邊大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原為糖廠宿舍,漁護署、建築署及古蹟辦經過一年半時間修復,把它活化成全港首個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由於大屋不少紅磚已經剝落,當局幾經轉折,終於在唐山找到磚廠,燒製大小、質感、級數方面都合適的紅磚,但因為新磚顏色較鮮艷,牆上新舊磚塊的分佈仍清晰可見。
原為太古糖廠高級職員宿舍
位於大潭郊野公園附近的林邊大屋,因其紅磚外牆又名「紅屋」,興建於上世紀20年代,為二級歷史建築。大屋原為太古糖廠的高級職員宿舍,後來糖廠關閉,大屋改由政府管轄。東區區議會構思把該建築活化成教育中心,3個政府部門在2010年展開復修工程,經過一年半時間終於完成,重現大屋在二戰時期的原貌。
磚塊款式獨特 全國難尋
樓高兩層的林邊屋,復修工程花費近1800萬元。經過近百年歷史洗禮,紅磚外牆殘舊不堪,不少磚塊破爛,需要新磚填補。建築署物業事務經理鍾振強表示,為了原汁原味呈現該建築的紅磚外貌,他們千方百計收集紅磚材料,「我們從古蹟辦取得當年採用的磚塊樣式資料,嘗試從六、七十年代拆掉的建築物尋找顏色、大小、質感、級數方面都合適的磚塊。可惜由於款式獨特,我們在本地市場無法找到,就算去到廣州、北京等地也沒有收穫。後來得悉在唐山有一磚廠可以製造,我們才解決了材料問題。」
復修費1800萬元
他說,新燒製的紅磚顏色較鮮艷,填補於外牆上會與舊紅磚有偏差,故只能待新紅磚日久褪色,外牆看上去就會顏色一致。
復修的困難不但在於材料,也在於能否達到現今法例要求。鍾說:「很多昔日的建築物,在現行法例框架下是違例的。」他舉例,林邊屋的後樓梯承托力未必符合今天的法例規定,但改建又會破壞古蹟面貌,最後決定向屋宇署申請豁免,並以限制人流量等管理手法彌補。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