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公營醫院前線醫生不足問題尖銳,醫管局人力資源主管承認現時是醫生人手最緊絀的時刻。為了節省人手,局方未來擬減少發展新服務,例如減慢擴展精神科外展服務和跟進精神病人的個案經理,但已經承諾的北大嶼山醫院和心臟科服務擴展則繼續上馬。有立法會議員質疑這是醫管局以精神科作籌碼,要求政府增撥資源的藉口。
醫管局人力資源主管區結成醫生昨表示,私營醫院前年開始發展蓬勃,造成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員流失,他承認人手方面「呢兩年係最難」。不過,隨着醫管局增聘兼職和海外醫生,相信醫生數目將於2015年「正常啲」,2018年會更好;護士數目亦有望明年正常化。
醫局﹕人手近兩年最難
區續稱,聘請兼職醫生將成為長久政策。根據醫管局數字,直至今年3月底,局方共聘請231名兼職醫生(相等於88名全職醫生的工作時數),區表示兼職醫生目標人數是250至300名,換言之仍須增聘約20至70名兼職醫生。另外,首批9名海外醫生已獲批來港,另有5人在審批中。
區說,當醫生人手正常,便會考慮縮短連續工時,目前只有少於5%醫生每周工作逾65小時,每次候召(on call)時間普遍為27小時,但仍有意見認為候召時間過長,區表示會檢討。
另外區結成又稱,醫管局擬放慢發展新開設服務,例如精神科社區復康和個案經理,指發展新服務每年需要多達100名醫生,希望能減至一年數十人,至於一早承諾以及必須的服務則會繼續擴充。他明言這可能蠶食部分病人權益,希望措施不會長遠實行。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指出,精神病外展服務所用的醫生人數不多,個案經理更是以護士、社工為主,質疑醫管局要節省醫生數目的說法是藉口。他認為醫管局是想給政府壓力,若政府再不增撥資源,即使是再嚴重的精神病患,醫管局也無力照顧。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精神科外展服務一向人手不足,每次「出事」後政府便承諾為精神科社區復康服務加強資源,如今卻要拿它「開刀」,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病人組織批安排不合理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幹事彭鴻昌稱,現時約有17萬人求診醫管局精神科,當中4萬人屬於重症,認為醫管局安排不合理,希望這只是短期措拖,與此同時希望醫管局加快、增加培訓人手,以符合精神病患的需要。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