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僱員自主醫保 轉工可跟身長青網文章

2012年06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6月01日 06:35
2012年06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僱員認為公司已有團體醫療保險,不需要再購買額外個人醫療保障,在職時當然可以節省投保醫療保險,但是當僱員退休之時,原來的團體醫療保險已不適用,萬一在退休後需要入院,相關開支便要自付。其實,部分團體醫療保險可以在僱員離職時轉至個人醫療保險,這較獨立投保醫療保險保費為低。


不少企業也有僱員福利,當中包括醫療保險,即員工萬一有「頭暈身㷫」,要看門診也只需付少許診金,其餘大部分都由保險公司承擔。團體保險通常包括人壽、住院、門診,以及牙醫等保障。


每次付50元 享門診服務

現時有保險公司便有以「僱員自主」的團體保險,容許僱員個人支付保費,甚至是僱員日後離職轉工,保險計劃仍可「跟身」續保。「投買團體保險會增加公司的財政負擔,但又希望為僱員爭取較廉宜的醫療保障,若有計劃只須僱主提交申請,僱員付款,可減省公司財政負擔。」這便是中小型企業老闆的心聲。


以宏利人壽保險「自選醫療保障計劃」的基本計劃為例,若25歲至29歲的月費為68港元,受保僱員可享有無限次門診服務(每次自付50元);而綜合計劃更包括專科門診、物理治療、中醫、X光檢驗等,月費就要166元。但若果是不想僱主知道自己購買保險,可以選擇非僱主特許計劃,保費較為僱主特許計劃每月多付10至24元左右。


不過,團體保險計劃會有一些限制,一般需要自付一定金額,並只可到指定的網絡醫生就醫、專科門診也有次數上限等。


僱員自買醫保享折扣

宏利人壽保險的「自選醫療保障計劃」,僱員只需透過僱主簽署一份同意書,在僱主特許下,僱員就可以以較低廉的保費,每月自費享有計劃所提供的醫療保障,而僱主就毋須為醫療福利事宜處理額外的行政工作。該計劃主要為門診、住院及手術作出保障,僱員也可以按照個人需要加上牙科和健康測試服務,而經過僱主特許,每月保費則會享有額外15%的折扣優惠。


一般的住院及手術的醫療保障有很多不同項目,例如手術費、手術室費、麻醉師費等雜費,萬一個別項目超過補貼限額,就要受保人自付。但是這計劃不設以上項目分類,只有一個「每一傷病最高賠償額」,由於各項支出可以拉上補下,避免某一項目的費用過額,造成保障不足的情况。


此外,這計劃有增補作用,假如本身所購買的保險保障不足,可以先向第一份保單索償,再以此計劃所提供的賠償補貼餘額,而最多不能超過每一傷病最高賠償額。


憑醫療卡可選200醫生

在門診方面,只要受保人出示醫療卡,就可以隨意選擇200位網絡醫生,使用普通科或專科門診服務,普通科的每次自付金額為50元,專科為80元,使用次數不限。受保人也可以選擇中醫門診,每次需要支付50元墊底費,但每年只可使用10次此服務。基於不同保障範圍和級別,以上受保程度也有不同。


另外,投保人必須為持有香港身分證的在職人士,受保年齡由18歲至64歲。而該僱員的配偶和子女也可以投保,僱員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和家人的醫療保障範圍及級別。如果投保人是從事高危的戶外工作,最高賠償額則調低25%。


一般僱主所提供的醫療保險,在離職後便不再受保。不過,以上的僱員保險則是屬於個人的,所以在離職後也可享有醫療保障。


這種屬於個人的僱員醫療保險有一個好處,就是只有一次等候期。假如受保人在受保前已患有某些疾病,例如糖尿病,如在保單開始後某一時期內再復發的話,該疾病就會列作不受保之列。由於一般由僱主支付的醫療保險於離職後不再受保,僱員若重新購買醫療保險,就要經過另一次等候期。但礙於僱員在入職時和離職後的身體狀况不同,如再受到等候期的影響,保費可能比之前高。


明報記者 龍彩霞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