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大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每當空氣中的「粗粒」懸浮粒子(下稱「粗粒子」)濃度增加每立方米10微克,每年因呼吸系統疾病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數便會增加1%,相等於830人;因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而到急症室求診的人數每年多出482人,入院率上升1.6%。負責研究的學者認為,政府在制訂新空氣質素指標時,應考慮粗粒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從而制訂減排政策。
調查50萬人 呼吸疾病增1%
中大表示,這是目前為止,在個別城市進行的最大型研究,分析2000至2005年間50萬名因呼吸系統疾病到醫院急症室求診的病人,與污染物濃度變化的關係,從而估計粗粒子對健康的影響。
結果發現,撇除其他因素如天氣、季節效應、流感爆發等,每當空氣中的粗粒子濃度增加每立方米10微克,患有呼吸道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急症室求診人數,會分別上升1%及1.6%。
汽車排放 可進上呼吸道
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職業和環境健康學部教授余德新表示,空氣中的顆粒物,統稱可吸入懸浮粒子(PM,Particulate Matter),但大多數流行病學研究,均關注PM10(直徑10微米,約等於頭髮直徑的五分一),或PM2.5對呼吸或心血管系統疾病入院率的影響,對PM2.5至PM10之間的粗粒子研究較少。環保署的空氣質素指標之中,目前只測量PM10及PM2.5兩種直徑的粒子。余德新表示,粗粒子主要來自汽車排放,以及汽車經過路邊揚起的懸浮物,粗粒可以進入人體上呼吸道,但不能進入肺部深處。
現僅監測PM10 PM2.5
研究又顯示,2000至2005年間,PM10的每日平均濃度為56.1微克,與現有空氣質素指標180微克比較,未有超標,但只要粗粒子濃度上升,亦會推高呼吸道病患人數的入院率。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