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就沙螺洞骨灰龕計劃,發展商表示,由候任特首梁振英牽頭的鄉郊基金建議以換地方式,於大埔船灣已關閉堆填區興建骨灰龕,發言人表示持開放態度,但暫時會按現有自然保育政策,即透過公私營界別合作模式於沙螺洞邊緣發展,昨日提交環評顯示項目佔地4.1公頃,較前建議的5公頃減18%,原來的5幢骨灰龕會減至4幢,總樓面不變,仍為2.9萬平方米,可容納6萬個龕位。
鄉郊基金倡改於船灣興建
環評昨起諮詢公眾至6月19日,料可趕及下月底召開的環諮會環評小組會議,若獲通過,會成為政府於2004年推動新自然保育政策以來,首項獲通過環評的公私營界別合作項目。
發展商表示,若環評獲通過,很大機會今年內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預料最快於2020年落成啟用。
環評報告顯示,沙螺洞孕育着全港逾六成蜻蜓及近四成蝴蝶品種,佔地56.6公頃,近半是私人農地和住宅用地,發展商表示已擁有當中約96%私人土地。
發展商建議以換地方式,於沙螺洞邊緣外一幅約4.1公頃的政府土地興建4幢骨灰龕,另外職員宿舍、靜修院及自然教育中心各一幢,發展區與沙螺洞之間保留20米沒有建築物的緩衝區。
發展商發言人表示,由於樓面面積不變,須增加每幢骨灰龕高度,以放置6萬個龕位,發展商會挖深地盤,以減低建築物對景觀的影響。
鄉郊基金倡改於船灣興建
環評昨起諮詢公眾至6月19日,料可趕及下月底召開的環諮會環評小組會議,若獲通過,會成為政府於2004年推動新自然保育政策以來,首項獲通過環評的公私營界別合作項目。
發展商表示,若環評獲通過,很大機會今年內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預料最快於2020年落成啟用。
環評報告顯示,沙螺洞孕育着全港逾六成蜻蜓及近四成蝴蝶品種,佔地56.6公頃,近半是私人農地和住宅用地,發展商表示已擁有當中約96%私人土地。
發展商建議以換地方式,於沙螺洞邊緣外一幅約4.1公頃的政府土地興建4幢骨灰龕,另外職員宿舍、靜修院及自然教育中心各一幢,發展區與沙螺洞之間保留20米沒有建築物的緩衝區。
發展商發言人表示,由於樓面面積不變,須增加每幢骨灰龕高度,以放置6萬個龕位,發展商會挖深地盤,以減低建築物對景觀的影響。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