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談迪士尼落戶中國觸發了一場「港滬之爭」,還有一點想說:這些跨國巨企談判手腕出神入化,利用上海和香港競爭迪士尼的消息,製造「緊張氣氛」,結果特區政府簽了「城下之盟」,給迪士尼十分優越的條件,結果開業頭7年旺丁不旺財,看不見盈利,而到最後,迪士尼仍然在上海落戶,吸引一批不容易來港的內地消費者,盡享「一國兩園」的好處。
跨國企業談判手腕一流 盡享好處
除了迪士尼,另一家近年經常「玩」香港的國際巨企,是匯豐銀行。匯控(0005)在2月14日宣布,由於英國擁有「國際公認的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以及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豐富經驗」,匯控決定把總部保留在倫敦。決定公布後,有評論就認為匯控的決定其實是對香港的監管沒信心,是對香港和大陸投下不信任票。
匯控表示會考慮遷離英國的「傳言」在去年4月開始,其實早在2013年,匯控也傳出考慮遷冊,最後不了了之,而去年再度炒作,據媒體報道,是因為不滿英國稅務嚴苛,以及去年5月英國大選,如果工黨上台將大幅加稅,成為匯控考慮搬家的主要原因。如果匯控如此重視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它怎會隨便考慮遷冊,純綷為了「慳稅」而遷離倫敦?
借香港過橋 與英國討價還價
有評論認為,匯控去年傳出要遷冊,只是借香港「過橋」,跟英國政府討價還價,其實不是想動真格。《金融時報》中文網在去年10月23日的一篇報道指「股東們歡迎這項被高額稅收和嚴厲監管逼出來的(遷冊)評估」;按報道的說法,匯控反而是要「避開」嚴厲監管而遷冊。
其實遷冊回港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香港對匯控的盈利貢獻太重要,總部是否在此,匯控都離不開香港這個發迹地。
雖然總部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搬往英國,但匯控在2014年稅前盈利仍有近五成是來自香港,而匯控的資產香港佔比達22%。匯控2003年收購美國Household,進軍次按市場,結果在2007、2008兩年為匯控帶來巨額虧損;為了迴避英美政府注資拯救而被奪去控制權,匯控選擇「回流」在香港集資177億美元,終於成功避過一刧。
香港對匯控的貢獻難以取代,可惜匯控近幾年業績不理想就在港裁員,令人覺得管理層非常涼薄。
[陳景祥 齊物論]
跨國企業談判手腕一流 盡享好處
除了迪士尼,另一家近年經常「玩」香港的國際巨企,是匯豐銀行。匯控(0005)在2月14日宣布,由於英國擁有「國際公認的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以及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豐富經驗」,匯控決定把總部保留在倫敦。決定公布後,有評論就認為匯控的決定其實是對香港的監管沒信心,是對香港和大陸投下不信任票。
匯控表示會考慮遷離英國的「傳言」在去年4月開始,其實早在2013年,匯控也傳出考慮遷冊,最後不了了之,而去年再度炒作,據媒體報道,是因為不滿英國稅務嚴苛,以及去年5月英國大選,如果工黨上台將大幅加稅,成為匯控考慮搬家的主要原因。如果匯控如此重視監管制度和法律體系,它怎會隨便考慮遷冊,純綷為了「慳稅」而遷離倫敦?
借香港過橋 與英國討價還價
有評論認為,匯控去年傳出要遷冊,只是借香港「過橋」,跟英國政府討價還價,其實不是想動真格。《金融時報》中文網在去年10月23日的一篇報道指「股東們歡迎這項被高額稅收和嚴厲監管逼出來的(遷冊)評估」;按報道的說法,匯控反而是要「避開」嚴厲監管而遷冊。
其實遷冊回港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香港對匯控的盈利貢獻太重要,總部是否在此,匯控都離不開香港這個發迹地。
雖然總部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搬往英國,但匯控在2014年稅前盈利仍有近五成是來自香港,而匯控的資產香港佔比達22%。匯控2003年收購美國Household,進軍次按市場,結果在2007、2008兩年為匯控帶來巨額虧損;為了迴避英美政府注資拯救而被奪去控制權,匯控選擇「回流」在香港集資177億美元,終於成功避過一刧。
香港對匯控的貢獻難以取代,可惜匯控近幾年業績不理想就在港裁員,令人覺得管理層非常涼薄。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