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家長都會擺出一副至尊無上的權威態度,認為自己那套是對的,要孩子以他們為榜樣;可是,家長到底有沒有仔細想過,自己的所作所為就一定是對的嗎?例如撫心自問,有否刻意替子女搞豪華生日會以炫耀自己的孩子與別不同?有沒有動不動,有理無理向學校投訴孩子得不到公平對待?甚至「請槍」替孩子做功課、買「作業」,務求孩子拿高分等等?這些父母的「難頂」行為,經常在社交網絡中備受討論,不想成為「被討論」的一分子,作為父母的你,應該好好檢討一下,以免影響下一代。
資料提供﹕
˙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祥華幼稚園校長黃佩蓮
˙李﹕註冊社工李淑輝
1.愛炫耀
豪華生日會
例子一﹕家長為子女安排豪華生日會,如在五星酒店或主題樂園舉行,難免令人有愛出風頭的感覺,也為經濟條件較差的家長帶來壓力。
黃﹕父母不應為了怕孩子的生日會不夠別人豪華而避免出席這些活動。當別人邀請我們參加生日會,若非有特別原因,基於禮貌我們也應該盡可能出席,因為這是社交禮儀。很多時,比較心態是來自成年人,小朋友可能沒這種感覺,家長也毋須特別忌諱。若小朋友埋怨自己的生日會比不上別人,家長也可把握機會給他們一個正向的價值觀。先讓他們說出感受,並表示理解和明白,同時也告訴他們每人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想做便可以去做。此外也可藉此學習感恩,明白能夠參與不同生日會是一個擴闊眼界的機會。
精緻飯盒
例子二﹕家長準備精緻飯盒讓孩子帶回學校,食物造型「金雕玉砌」,同時又拍照放到facebook,炫耀一番。
李﹕社交網絡本意為與人保持聯繫,現今流行將生活照放上網,假如目的是為了與人分享生活,一放無妨,但如果為了炫耀,就扭曲了其意義。假如家長愛炫耀,耳濡目染,孩子也會照做,最後或會惹人討厭、被排擠。其實透過精緻的飯盒,可與孩子上一課﹕孩子可以擁有如此美食,應與人分享,亦可從中擴闊社交圈子。
2.我的孩子特別矜貴
例子﹕學校舉辦聖誕聯歡會等特別活動,有家長會準備十分名貴的食物,例如和牛,並解釋如非和牛的話,其他牛肉,孩子不會吃。
李﹕這個情况,和牛就如同孩子的身分象徵,孩子要靠和牛證明自己的價值,那麼沒有和牛時怎麼辦?家長應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物質是身外物,最重要是內涵。其他家長遇到這類情况,可跟進自己孩子的心理變化,告訴他們廉價的牛丸也很美味,也有其價值,而且聯歡會的目的在於參與、享受當中的快樂。
3.親子作業「頂包」
例子﹕在製作親子作業時,不少家長都花盡心思,甚至用各種方法「頂包」,為求達標或得獎而不擇手段。曾有報道指在親子盆栽種植活動中,有家長因幼苗未能及時生長而特地買一棵來交功課。
黃﹕家長買盆栽交功課,校方當然無法鑑定是否由他親手所種,不過家長應懂得衡量這種行為是否恰當。親子功課的目的是給予家長和孩子親子活動時間,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即使盆栽未能成功長大,家長也可藉此跟孩子檢討出錯的地方,從中學習悉心照顧植物,這些得着比結果更重要。身教也很重要,我們教導小朋友要誠實,但親子功課假手於人就等於說謊,將來小朋友考試作弊或講大話,家長便不要自怨自艾了。
4.有理無理都投訴
孩子被忽略?
例子一﹕有些家長喜歡動輒向學校投訴,如表演時自己的孩子未能站在第一排,或經常被老師忽略等,覺得孩子遇上不公平對待。
黃﹕現今投訴文化盛行,家長除了向學校投訴,也會向教育局甚至向特首投訴!學校應以小朋友的利益為原則,只要是合理和為學生着想的,便不應怕家長投訴而改變立場和處事方針。其實很多學校都盡量以公平方法處理,如在表演時安排每個孩子也有站前排的機會。有些家長會覺得老師偏愛某些學生,但要明白一班有30個小朋友,老師未必每天都能個別跟孩子私下聊天。遇到這些投訴,我會先了解家長投訴是否合理再處理,亦會向他們說明很多事情都有限制,鼓勵家長包容、接納。
以自己孩子為中心
例子二﹕覺得自己的孩子「大晒」,如果孩子沒有份兒,家長便會無理取鬧。
黃﹕有家長致電我校投訴小朋友拿不到閱讀獎,認為校方吝嗇又不顧及小朋友感受,指出列印一張獎狀給他的孩子就可以了。我告訴他每個獎項背後也有不同的準則和要求,如小朋友是因為家長投訴而拿獎,他又怎會懂得努力爭取?又有家長因學校沒有取錄他11月出生的孩子而感到不公平,我向那家長解釋,收生是按出生年度計算,5月出生的孩子來面試,說話和能力自會比他的孩子好,如果我不取錄對方,卻取錄你的孩子,對他來說是否更不公平呢?後來這位家長也明白了。因為大家很多時候都不懂得從別人的角度去看,才會感到不公允。
5.與人比較抬身價
例子﹕有些父母每當派測驗或考試成績時,愛與其他同學比較,或追問其他家長,目的想「套料」,知道其他同學的成績,有些家長知道孩子成績或能力跟別人稍有落差,便非常不開心,又會用負面說話責備孩子。他們又或探問別人的假期計劃,比較旅遊或遊學團的地點,如果自己去了歐美等地,別人只到較近的東南亞地區,便覺高人一等。
黃﹕「比較」其實是不能避免的,但各人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重點在於我們能夠接納每個人的差異。如果經常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或以負面說話責備,只會增加小朋友心理壓力,影響自信心和正常發展。我們經常說要發掘孩子多元智能,就是因為孩子的強項不一定在學業成績上,也許他音樂感很好,或者運動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作為家長和老師就是要找到他們的優勢,鼓勵其發揮潛能,從而加強他們的自信心以面對其他挑戰。
李﹕透過別人的弱點或不足去突出自己,是自信不足的表現,此舉並不成熟,經常比較會使他人難堪和不悅,長此下去朋友會逐漸遠離,影響人際關係;要謹記真正的成就建基於實力。身教言教,家長應以身作則,建立個人自信及良好人際關係。另外,家長應將目光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例如派發成績時,孩子考第10名,可想想下次如何考到第9名;參加遊學團學英文,重點是學習成效,並非地點。
6.縱容子女犯錯
例子﹕小朋友一起玩耍時發生爭執,小朋友A咬了小朋友B一口,但A媽媽疼愛自己的小孩,沒有罵他,但B媽媽不想自己的小孩受委屈,想教訓A又覺不太恰當,想跟A媽媽理論又怕爆發罵戰。
李﹕A媽媽要明白管教也是疼愛的表現,讓孩子任意妄為是溺愛,對成長沒好處。B媽媽可以先分開兩個小孩,並一同教導他們應該禮讓,注意別用教訓的語氣。另外,B媽媽私下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包括避開、理論,或找媽媽求助,但不可還手;也可教他們先禮後兵,着他們玩耍時可主動與人分享玩具,但對方不願意也毋須勉強。
7.心意變形式化
例子﹕在某些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時,家長會做些小禮物,如朱古力等送給其他家長及小朋友,而其他家長收禮後,覺得接受了別人的好意便回禮,這本來是出於好意,但逐漸便變得形式化,任何節日都要送禮,甚至會比較禮物的價值。
李﹕我曾收過一份難忘的小禮物,是一個知識水平不高的家長送我的。她為了答謝我為她服務,寫了一張卡給我,卡上的字句塗改過很多次,看得出她為了字句更完美而所付出的努力,塗改液背後的心意令我很感動。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但家長不必執著;假如要回禮,也要謹記禮物貴乎心意,讓收禮者感受到你的誠意才最重要。
文﹕顏燕雯、顏紫燕、鍾家寶
圖﹕鄧宗弘、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模特兒﹕Elaine
統籌:陳詠詩
編輯:王翠麗
美術:Money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