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維儉﹕站在十字路的香港教改(一)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0日 06:35
2014年05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背景

近年社會就新高中教育改革討論不斷升温,當中不少討論與批評集中在校本評核的落實與成效。最近,教育當局回應前線教師的訴求,在多場學科諮詢會上透露校本評核的精簡方案,部分科目更表明延遲推行日程。


可是,當局的調整方向對未來教改的意義可能不止紓緩前線教師工作壓力那麼簡單,對日後學界思考校本評核及教育改革遠景可能有着更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社會對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思考正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上,但當中奧妙之處鮮為學界及當局注視,在此指出希望讓社會思考背後的深刻性。


在十字路口中何去何從?社會大眾(包括學界甚至教育當局)對校本評核的本質,及其與當代教育哲學主流思潮的關係未有意識的深刻認知,容易看不清目標而走錯方向。我們不妨先重溫及再認識推行多年教改的本質與價值理念。


顧名思義,校本評核就是學校安排評估學生水平的機制,當中除了涉及多項校內行政與評估水平參照等技術層面問題外,還與教學法與教育價值觀念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關係到教育理念總體發展方向。無論如何方案可能反映又影響着社會對新高中教育理念的看法與態度。調整措施是否反映當局對教改的反省?調整精簡是優化或是面對社會仍重視考試成績價值觀的現實而作出的妥協?


再認識校本評核的理念本質

當局文件指出,評估不應局限於筆試及知識方面,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很寶貴的學習經歷與經驗,書本的知識不應是學生唯一的學習得着,而且學生個性、學習模式及需要各有不同,校本設計評核活動可提高學習成效,亦可提升教師的專業性,學界也普遍認同持續性評估的需要,相關理念亦呼應着教改多年來提倡的終身學習目標。


其實校本評核的學習意義背後反映了新世紀的新氣象,回應着社會變遷、文化交流、國際對話及跨文化視野的需求:

本港校本評核的方法及策略各科雖然有所不同,但本質上與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與思潮不謀而合。建構主義基本上是在解釋「知識是什麼?」和「學習是什麼?」的一種理論模式,而且並不是新鮮事物,但近20多年來歐美等地學術討論帶領有關哲學理念、研究方法及成果討論的發展方向。而且,建構主義除了是學術研究提供哲學思考及範式外,本身更是一種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與其他知識體系(如人文及社會科學)並沒有什麼分別,都是由社會、文化和個人共同建構起來的。同樣具有主觀性、偶然性、可錯性。知識是透過交往、討論、磋商及對話等基礎上形成的「共識」,着眼於當下構成的理解及新的社會現實的生成,並認為知識(例如教科書裏的知識)雖然重要,但不視之為真理,因為知識的真理可因社會情景變化、不同文化歷史因素而有所不同,所以建構主義強調共識性真理,着眼於我們的學習方法與結論是否達到預期的結果,即是合理性,因為知識就是一個在不斷被證偽和不斷修正逐漸建構起來的,當中不會有終極性的結果。前線老師常掛在嘴邊要學生「反思」所學正正就是建構主義理論的重要特徵。


對建構主義學理論的認識擴闊我們的視野。澳洲學者Mike Horsley與Richard Walker 從社會文化的層面與角度探討功課(Homework)的意義,他們指出要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例如批判思考,功課的設計至為關鍵,功課本身除了是學生為了強固課堂所學的工作外,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與集體溝通的活動,而且後者對培養高階思維有莫大的作用。他們指出學生透過對話、溝通、商討而提升認知能力,可內化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可以透過運用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活動以完成相關的習作,教師協助及支援學生進入社區(如本土社區等)就有助他們發展個人的學習潛能。他們的研究為教師設計功課模式提供了啟發作用:改變以回答教師所設問題的功課設計,引入互動與促進溝通的功課活動。


這就為我們對校本評核價值性的思考提供了實證,對校本評核未來的發展有深刻啟示。學習是主動,不是被動接收,而且個人經驗雖重要,但學習並非單獨靜態中進行。更重要的是,學生個人及學習經歷不同,他/她所建構出來的知識亦有不同。這說明多元教學法,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出外考察、跨境實習等教學活動及策略極具教育價值。本身校本評核應是落實以上理念的校內機制。


各科校本評核活動及規劃更擺脫不了建構主義思維特徵。大致上,校本評核計劃均以擬定探究方向—探究方法—資料蒐集—呈交報告(文字或口頭)為評核活動整體或核心部分。強調要貫通不同學習領域、倡議議題探究的通識教育當然不在話下,就算是知識領域具明顯界線的科目都以上述流程為探究過程,中國歷史與歷史科均重視歷史研究方法,不同資料對特定歷史議題的看法及重視學生運用歷史概念與知識在當下情景的運用,本質上與通識教育學習原則並無分別。


在知識本質上,自然科學知識比人文科學客觀而易於驗證,但同樣重視把知識概念在當下社會與文化環境的應用。生物、化學及物理的校本評核均重視實驗有關作業及非實驗有關作業,要求學生訂下探究題目、應用知識及詮釋現象及提出符合當下情况的合適結論。中英科閱讀報告同樣在評核過程裏重視小組討論,而中文科的文化專題研習更反映學習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要求學生反思傳統文化在現今(即當下)的意義。


總之,本港的校本評核活動規劃本身反映學習過程的互動性,知識是透過交往、討論、磋商及對話建構起來,無論是自然或是人文科目都關懷社會文化與知識的互動,要求學生在合理性共識達成的過程裏學會應用課堂知識。有了以上的理解,我們就要問:可以配合精簡化了的校本評核方案又不失校本評核對推動教改的作用與意義?另作文章再談。


作者是資深通識及人文教育工作者,從事課程規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