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長者抵抗力差又常服抗生素,易招抗藥惡菌,「十大惡菌之首」超廣譜酶大腸桿菌更不斷增加,香港大學微生物專家何栢良就此研究了醫管局港島西聯網10年間的病例,檢出此惡菌的樣本數目在10年間大增1.7倍,當中逾半來自75歲以上長者,預計來自長者的抗藥比率在8年後升至七成,屆時每56名入院病人便有1人受感染。
根據統計處推算,本港人口會由2012年的715萬,升至2022年的772萬,升幅約8%;但老齡人口增幅遠超整體人口,75歲或以上人口會由2012年的49.4萬,升至2022年的61.4萬,升幅約24%。
染惡菌比例10年增1.7倍
人口老化添抗藥惡菌風險,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早前聯同港大護理學系,研究2003年至2012年間,港島西聯網5間醫院的入院病人數目及感染超廣譜酶(ESBL)抗藥性大腸桿菌比例,結果感染ESBL的患者由2003年的平均每月有35宗,增至2012年的平均每月95宗,增幅達1.7倍。
一般而言,75歲或以上的老齡長者佔入院病人比例約四分之一,但ESBL樣本中有逾半是來自這群長者,顯示長者感染情况較嚴重。
研究又推算至2022年,港島西75歲或以上的老年入院病人將增至5.99萬人次,較2012年的4.71萬人次增長了26.5%,大腸桿菌抗藥問題會更嚴重,驗出ESBL比率會由2012年的30.8%,增至2022年的70%。75歲以下組別的樣本抗藥比率則預料由2012年的25.4%,增至2022年的50.2%。
長者感染情况較嚴重
至於入院病人感染風險方面,研究統計出2012年時,75歲或以上長者的感染風險為每73人有1人感染,預料至2022年則是每56人便有1人感染。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出,相信其他聯網未來也有類似趨勢。目前只有盤尼西林及頭孢子素等抗生素對大腸桿菌有效,一旦感染抗藥性的超廣普酶,則只能轉用會影響肝腎功能的二三線藥物,這些藥物亦對心臟病或膽固醇藥相冲,長者多有長期病,未必有效醫治,死亡率更高達三成。
滅菌倡從公眾教育着手
何栢良說,長者感染後難根治,動輒要住數月醫院,成為醫療負擔,有必要做好防感染措施。他稱,ESBL常見於雞和豬等食用動物,本港肉食需求量大,且大多從內地進口,「源頭減菌」可算是不設實際,故應從公眾教育着手,街市、廚房及廁所都是大腸桿菌衛生黑點,出入前後應注意衛生及洗手。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