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周三突然革走上任不足3年的歷來首名女總編輯艾布拉姆森,由其副手接替。艾氏被炒的原因眾說紛紜,有指她發現自己的薪酬待遇遠低於其男性前任總編而與管理層對質,亦有指她擬延聘英國《衛報》一名高層攤分副手權力,因而觸怒對方,迫使《紐時》掌門人狠下炒人決定。
60歲的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1997年離開效力十載的《華爾街日報》,加入《紐時》。她在2000年起升任《紐時》華盛頓分社主管,2003年再晉升為兩名執行總編輯(Managing Editor,相當於《紐時》二號人物)之一。至2011年,艾氏再上一層樓,代替離任當全職作家的凱勒(Bill Keller)出任總編輯(Executive Editor),成為報館160年歷史上首名坐上第一把交椅的女性。
《紐時》:基於編輯室管理問題
不過,艾氏上任不足3年,《紐時》發行人兼公司主席小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便將她趕走,由其副手、57歲的巴奎特(Dean Baquet)取代。小蘇茲伯格周三下午在巴奎特陪同下在編輯部宣布消息,但未詳細解釋炒人原因,只稱其決定基於「一項編輯室管理的問題」。他盛讚巴奎特是「擁有完美新聞判斷力的出色記者和編輯,享受全球同僚和公司上下的信任和支持」。
艾氏並未亮相,其預先準備的聲明中,形容自己「曾喜歡在《紐時》的時光」。在她不足3年任期內,《紐時》贏得8項普立茲獎,公司股價亦大幅跑贏大市(見圖)。在她被革走的消息傳出後,《紐時》股價隨即下跌4.4%。據報艾氏與報方簽署協議,雙方都不會公布她被炒的內幕細節。
首任女總編3年奪8普立茲
《紐約客》記者奧萊塔(Ken Auletta)其後率先發表文章,指艾氏被革職有三大導火線:一是艾氏發現自己待遇遜於前任,不滿男女同工不同酬;二是私下邀請外援加盟分薄巴奎特權力,觸怒對手向老闆告狀;三是艾氏質疑前年上任的總裁湯普森(Mark Thompson)商業干預編務而互生齟齬。
其中第一點尤其得到其他傳媒關注,令艾氏儼如女權運動受害人。據奧萊塔引述《紐時》內部消息,艾布拉姆森數周前發現,自己在出任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期間,薪酬與退休福利都比前一任的凱勒低得多,因而「與最高層對質」。《紐時》發言人強調,艾氏所獲報酬「可與凱勒直接比較(directly comparable)」,但奧萊塔引述艾氏友人稱,艾氏投訴後才獲補回差額。
被指私自聘人 激化衝突
奧萊塔後來受訪時強調,向高層爭取加薪並非艾氏被炒的唯一原因。他指出,過去數周的各樣事件最終令小蘇茲伯格下定決心,並在上周五當面告訴艾氏「是時候改變」。
消息指出,艾氏最終被炒的真正導火線與巴奎特有關。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報道,艾氏過去數周密洽《衛報》美國版總編輯吉卜森(Janine Gibson),提供職位並非奧萊塔所指的位居巴奎特之下,而是與他並駕齊驅,觸怒事前未獲諮詢的巴奎特。拜爾斯指小蘇茲伯格對艾氏此舉大為失望,最終開刀炒人。
副手接任 成首名非裔總編
這講法隨後獲《紐時》報道證實,後者指艾布拉姆森本來就與下屬關係欠佳,亦與巴奎特時見不咬弦,對這局面感憂慮的小蘇茲伯格因此與她關係緊張。隨着艾氏私下延聘吉卜森,巴奎特與她的衝突升級,驚動小蘇茲伯格。小蘇茲伯格於周四通知巴奎特升職,後者亦成為該報首名非洲裔總編輯。
(綜合報道)
60歲的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1997年離開效力十載的《華爾街日報》,加入《紐時》。她在2000年起升任《紐時》華盛頓分社主管,2003年再晉升為兩名執行總編輯(Managing Editor,相當於《紐時》二號人物)之一。至2011年,艾氏再上一層樓,代替離任當全職作家的凱勒(Bill Keller)出任總編輯(Executive Editor),成為報館160年歷史上首名坐上第一把交椅的女性。
《紐時》:基於編輯室管理問題
不過,艾氏上任不足3年,《紐時》發行人兼公司主席小亞瑟•蘇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便將她趕走,由其副手、57歲的巴奎特(Dean Baquet)取代。小蘇茲伯格周三下午在巴奎特陪同下在編輯部宣布消息,但未詳細解釋炒人原因,只稱其決定基於「一項編輯室管理的問題」。他盛讚巴奎特是「擁有完美新聞判斷力的出色記者和編輯,享受全球同僚和公司上下的信任和支持」。
艾氏並未亮相,其預先準備的聲明中,形容自己「曾喜歡在《紐時》的時光」。在她不足3年任期內,《紐時》贏得8項普立茲獎,公司股價亦大幅跑贏大市(見圖)。在她被革走的消息傳出後,《紐時》股價隨即下跌4.4%。據報艾氏與報方簽署協議,雙方都不會公布她被炒的內幕細節。
首任女總編3年奪8普立茲
《紐約客》記者奧萊塔(Ken Auletta)其後率先發表文章,指艾氏被革職有三大導火線:一是艾氏發現自己待遇遜於前任,不滿男女同工不同酬;二是私下邀請外援加盟分薄巴奎特權力,觸怒對手向老闆告狀;三是艾氏質疑前年上任的總裁湯普森(Mark Thompson)商業干預編務而互生齟齬。
其中第一點尤其得到其他傳媒關注,令艾氏儼如女權運動受害人。據奧萊塔引述《紐時》內部消息,艾布拉姆森數周前發現,自己在出任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期間,薪酬與退休福利都比前一任的凱勒低得多,因而「與最高層對質」。《紐時》發言人強調,艾氏所獲報酬「可與凱勒直接比較(directly comparable)」,但奧萊塔引述艾氏友人稱,艾氏投訴後才獲補回差額。
被指私自聘人 激化衝突
奧萊塔後來受訪時強調,向高層爭取加薪並非艾氏被炒的唯一原因。他指出,過去數周的各樣事件最終令小蘇茲伯格下定決心,並在上周五當面告訴艾氏「是時候改變」。
消息指出,艾氏最終被炒的真正導火線與巴奎特有關。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報道,艾氏過去數周密洽《衛報》美國版總編輯吉卜森(Janine Gibson),提供職位並非奧萊塔所指的位居巴奎特之下,而是與他並駕齊驅,觸怒事前未獲諮詢的巴奎特。拜爾斯指小蘇茲伯格對艾氏此舉大為失望,最終開刀炒人。
副手接任 成首名非裔總編
這講法隨後獲《紐時》報道證實,後者指艾布拉姆森本來就與下屬關係欠佳,亦與巴奎特時見不咬弦,對這局面感憂慮的小蘇茲伯格因此與她關係緊張。隨着艾氏私下延聘吉卜森,巴奎特與她的衝突升級,驚動小蘇茲伯格。小蘇茲伯格於周四通知巴奎特升職,後者亦成為該報首名非洲裔總編輯。
(綜合報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