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三國總統相繼訪港 提高香港國際地位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1日 06:35
2017年05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印尼、菲律賓和巴基斯坦總統在出席北京一帶一路論壇前後,順道訪問香港,這顯然是中央政府有意的安排,用意不言而喻,至於香港能否把握機遇,轉化成為香港在一帶一路的有利因素,或者提高香港在促進粵港澳灣區建設的地位,還要取決於特區政府如何因勢利導,引領業界和尋找就業機會的年輕人,融合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部署中去。


按照《基本法》的規定,中央負責管理與香港特區有關的外交事務,這不是空洞的條文,而是帶有實質含義的,但也有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兩個國家在對方設置領事館的數量與城市,是對等而且經過商定的,中國和美國互設了五個領事館,但回歸前美國已經在香港設立的領事館,得到保留成為額外的一個。


香港沒有單獨邀請外國政府首腦訪問香港的權力,也未必有這個實力。外國元首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一般都會選擇除首都北京以外的城市訪問,有旅遊與文化的考慮,比如去西安或者桂林;也有經濟因素的考慮,訪問與該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城市,比如上海;或者東盟國家因地理靠近的關係,選擇訪問南寧和昆明。香港跟很多國家都有密切的經貿往來,2013年及以前,每年都有外國元首訪問香港,但翌年發生佔中事件之後,這種安排戛然而止。這顯然也是中央政府的「暗招」。


元首訪港安排

配合未來發展

最近有三個國家的元首相繼密集訪問香港,顯然是中央政府對香港的作用,有了一個新的估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佔中事件與政改問題告一段落,也選出了新的特首,香港的發展應該翻開新的一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為香港發展指出了兩條路徑,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安排外國元首訪港,應該是為了配合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定位。


外國元首訪港,特區政府可以直接向他們詳細推介香港的特色與作用甚至是具體項目,即使這些形象公關要長時間才能起到功效,但這些元首來到香港,對於他們國家在香港投資的企業與商人,是一個鼓舞的象徵意義,國家元首重視的城市,也必然會吸引很多潛在的投資者關注。特首梁振英與來訪的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會面時,就重點推銷香港在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聯繫人」地位。


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的重要意義,這裏不再贅言,特區政府如何制定應對措施引領業界與市民積極參與,是關注的重點。其實,香港很多中資機構早已經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的項目中去,他們到海外承包基建工程項目,以及港口的經營管理。中資機構在內地有廣泛的人脈關係,中央政府扶持的項目對他們來說是近水樓台,只要香港加強金融中心的條件,他們可以享受低稅率和資金調動便捷的有利因素,特區政府應該吸引更多的這些企業將公司財務中心設在香港,不但可以為香港提供就業機會,還可以加強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尋找海外機會

增更多辦事處

基建工程項目畢竟不是香港的強項,香港眾多從事服務業的中小企,能提供產品設計、市場推廣、公關宣傳等等的服務,可以在龐大的工程項目中分一杯羹,他們最需要的是項目資訊,特區政府駐內地經貿辦事處以至貿易發展局在這方面的角色是巨大的,他們應該更主動掌握國企央企的投資項目,將這些資訊傳遞給香港的中小企。特區政府目前在海外有12個經貿辦事處,其中10個在西方發達國家,只有新加坡和新增的駐雅加達經濟貿易辦事處是在一帶一路沿線,今後應該從擴大市場的角度考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設辦事處,推廣香港的金融和服務產品,以及蒐集資訊。


業界對於投資機會的嗅覺從來都是敏感的,未必需要等待政府的協助,但在面對新的機遇和投資環境,是否應該考慮跟內地企業聯手到海外尋找機會,這就需要換一種思路,採取「先進去,再出去」的策略,即跟內地企業發展良好的伙伴關係,發揮各自的強項,才能合作一起走出去。


國家為香港已經指明了發展機遇的方向,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而且還從提高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在大灣區的地位着眼,相信今後還會有更多這樣的政策出台。特區政府應該更加積極制訂及落實措施,帶領香港業界參與到國家發展大策略,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但企業或者個人絕對不是坐等機會或者中央扶持就能夠成功的,必須要改變心態和思路,用行動創造更大的機會。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