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回顧2012年反國教事件至今,已差不多4年了。時移世易,就算是當年的學民思潮成員,今時今日已蛻變,以另一種形式參與政治。那麼,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文件被擱置至今,現時香港中學的德育、國民、公民教育,發展如何?
遍地開花各自精彩?各處放羊乏人理睬?
近年,關於青少年的討論愈來愈多,除了關注青少年自殺的心酸事件外,也常聽到一些針對青少年人的形容詞,如:沒有希望、怨氣重、激進、本土。就此,不少人將焦點放在教育範疇,認為教育界或多或少能夠正面改變上述現象。
若然,中學校園能夠做一些什麼,大家很自然會想起中學現時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狀况。猶記起2012年反國教事件後,縱然課程文件被擱置,大家仍期望香港的公民、德育及非洗腦式的國民教育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遍地開花。
反國教事件後,參考教育局文件,德育及公民教育仍有一定發展,例如2014年出版《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當中有「德育及公民教育」部分,為小學教育提供一些如「7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資料。不過,觀乎中學教育,近年發展的確呈現「遍地開花」狀態,大家仍參考着2008年及2002年教育局資料,且難以了解整體發展趨勢。
切忌讓德育公民教育成發展禁區
反國教事件的其中一個積極意義,是叫人反思何謂真正的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正因如此,事件過後,教育界切忌因為擔心批評,最後變成原地踏步,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以致令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發展裹足不前。
就此,教育局、學者或相關人士值得了解現時中學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的遍地開花狀况。事實上,回顧被擱置的2012年課程文件,即使課程文件無限期被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不會獨立成科,並不代表應該禁止以新的方式發展課程文件內所有元素,尤其爭議較少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元素。
現時社會撕裂嚴重,愈來愈多人感到身分認同混淆,相信德育及公民(包括香港、中國、世界公民)教育仍然能扮演重要角色,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值得關注及發展。
作者是資深中學教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