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後政改」時期於焉開始。過去兩年多,各方環繞政改激烈爭鬥、社會撕裂,未來一段日子,政治生態和文化能否回復文明理性,政治版圖將出現怎樣的切割和組合,都備受關注。湯家驊退出公民黨並辭去立法會議席,相信只是政局重組的其中一幕,特別是在明年立法會選舉之前,各方勢力將搬動政治板塊,離離合合戲碼會陸續上演,香港政局回復平靜或是走向更混亂局面,兩年內見分曉。
湯家驊退出公民黨
理念不同毋須勉強
湯家驊與公民黨貌合神離,並非始於今日;5年前,公民黨與社民連聯手發動所謂「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湯家驊的取態已經有別於公民黨。今次政改,公民黨選擇對抗,湯家驊選擇對話,路線與策略截然不同,其間公民黨領導層與湯家驊在公開發言時,言語間已經不掩飾分歧,甚至相互之間還隔空放話,已無共事基礎,只欠公開反目決裂而已。政治理念不同,路線歧異,以分手收場,其實十分正常,正是合則來、不合則去。在文明社會,若能做到好來好去,則不僅對雙方,對社會也有交代。湯家驊與公民黨的處理,算是做到這一點。
近年,湯家驊議政,常常提到希望改變香港的政治文化。事實上,近年政治氛圍激化,論政議政非黑即白,相互排擠攻訐,理性討論空間完全被堵塞。在政改爭拗最熱熾之時,反對陣營一些人的公開發言,連國家、人大常委會、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區的憲制角色、地位與職能,都予否定;這種把事態推到最極端,將中央與香港切割的思維和言辭,究竟要把香港推向一個怎樣的狀態,至今反對陣營中人仍未向市民解釋和交代。
30多年前,上述狀况曾經出現。香港政治地位回歸提上解決日程之後,當時就與北京互動,香港社會分兩條路線,一條是以抗共甚至反共取態,與北京對抗;另一條是在爭取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與北京交流對話,以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回歸安排。當時,港人的想法不若現在複雜,當北京拋出特殊方針政策,確保香港回歸之後一切保持不變,並在推進民主進程給予一定承諾後,隨即獲得大多數港人接受,英國在談判上也撐不下去。由談判到順利回歸,即使期內有大大小小周折,交流對話仍然主導着整體事態發展,與近年劍拔弩張,對不同陣營視作仇敵的情况,完全不同。
今時今日,政治氛圍與當年類同,而時移世易,情况較當年更複雜。目前在政治舞台上,對話路線靠邊站,對抗路線佔奪了大多數空間,集體好像失去了理性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香港須扭轉這種狀况,重塑理性討論的政治文化,才有可能解決各方面停滯不前的問題和局面。否決政改之後,個別泛民黨派提出要與中央交流溝通的說法,但是反對陣營其他力量則仍然沒有尋求良性互動之意。未來一段日子,若反對陣營繼續奉行對抗路線,理性對話力量無法凝聚成一股夠分量的力量,則不僅民主進程無法寸進,其他經濟民生事務的推展也會困難重重。
理性對話凝聚力量
重塑中間路線主導
湯家驊退黨之前已經另組智庫「民主思路」,匯集了社會上一些被認為理性溫和人士,要在目前政局兩極之間尋找第三條出路。迄今湯家驊對「民主思路」的描述,都說並非參政團體,但是對日後會否推舉成員參選角逐議席和權力,說法仍然模糊。其實,論政團體若不蛻變為參與選舉、取得議席的政治團體,單是坐而論政,政治上的影響力極其有限。湯家驊表示不會退出政壇,有理由相信他要實踐中間路線的政治理念,因此湯家驊退出公民黨,可解讀為民主黨派在「後政改」的政治板塊移動。
今次政改發生了很多事,各種思潮、主張沉澱之後,將觸動多少政治板塊移動,各方都在密切觀察。特別是數月後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和明年的立法會選舉,若有新興政治勢力加入競逐,政治版圖或許會出現不一樣局面。香港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溫和理性中間力量理應是大多數,並成為主導力量。不過,今次政改的中間力量幾無立錐之地,這是特定條件的狀况,抑或社會短暫失衡的結果,目前無人可以給予答案,只能在日後選舉的權力競逐中,演繹和塑造出來。當然,政治人物和政黨的取態起着關鍵作用,香港是否已經失去理性對話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一段日子將見到苗頭。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