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南海爭端轉進新階段 中美面心不和難突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6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6月22日 06:35
2015年06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在南沙7個島礁的填海造地工程據報快將完工,下一階段將展開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周,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些島礁建設是滿足必要的軍事需求,更多的是為民事需求服務。無疑,中國若停止填海造地,美國及周邊一些國家的反對聲音將會減少,但並不意味可以消除敵意,尤其是中美關係隱現建交36年以來的新形態,而這種新形態極可能在今年9月習近平訪美期間浮現。


新形態中美關係

9月習訪美將浮現

南海局勢發展並不出人意料,因為一向在該海域佔有主導角色的美國,驚覺受到中國挑戰,作出各種反應自是必然。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南海及周邊國家在反共氛圍成長,構成對中國不滿甚至敵視的本質;中國在這一海域填海造地,這些國家包括美國的反應會是如何,中方必然早有計算。如今米已成炊,如何後續是焦點所在——中國不可能長期與南海周邊有主權爭議的國家對抗,如果期以軍事手段解決,那是粗糙不堪的思維,「打一仗長治久安」只是一些人亂吹牛皮,因此隨着填海工程暫告一段落,相信下階段便是經濟攻勢。


中國政府推動的「一帶一路」,將會是與南海周邊國家緩和關係的一着棋。從亞投行的成立看來,中國對區內國家有兩種應對手段﹕一、主權問題態度強硬,例如中方大舉填海造地;二、經濟共存共榮,「一帶一路」便是起着如此作用。東亞是潛力豐厚的經濟新生地區,中國的巨大經濟實力,是區內國家期許的火車頭。中國政府深明這根胡蘿蔔的作用,一些傳統上對中國敵意濃厚的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大餅的確誘人。以曾於1962年與中國爆發邊境戰爭的印度為例,中印之間敵對未見消弭,但印度總理仍視中國為經濟伙伴。「一帶一路」南線經過之處是南海大片海域,這條經濟快船經過家門,南海各國會否心動,從而「重經濟,輕政治」,值得觀察。


美國本來就在這塊地區擁有影響力,菲律賓更是冷戰年代美國區內大型軍事基地所在;1967年成立的東盟,則是美國在區內圍堵中蘇的棋子,加上昔年美元所到之處眾皆低頭,美國在這裏呼風喚雨多年。時移世易,美國在區內已無重點軍事基地,經濟實力過去10年呈現下降,難以通過美援來爭取支持。這就給中國一個頗大的進入區內空間,爭奪南海話語權甚至主導權。因此,幾可斷言,當填海造地告一段落,接下來是經濟實力比併。當然,政治經濟雙軌並行,南海國家會否全盤接受,仍得看經濟胡蘿蔔是不是具有吸引力。


政治強硬經濟放手

一帶一路吸引鄰國

中美在南海的短兵相接,將隨着填海造地告一段落而緩和,然而在南海問題上中美已露出底牌,兩國關係將進入30多年來罕見的關係形態。中國一再強調建構「新型大國關係」,要與美國平起平坐,習近平9月訪問美國,主要議題不出這一範圍。以外交術語來說,這極可能是「坦率的交流」,把中國的想法說清楚,有言在先。當然,中美關係還未至於美俄關係般惡化,因為中國遠未有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與美國對着幹。儘管普京經濟凋敝,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不得輕視。中國的軍力及經濟實力不及美國,這時候與美國在各條戰線開打,絕對不是最大利益。因此,在這刻把一己戰略想法明確闡述的中美關係,將會是未來的主流關係形態。


中美關係自從1971年「乒乓外交」以來,長期處於不對稱的狀况,一般的看法是中國有求於美國,多於美國有求於中國。如今北京認為是時候扭轉這一關係,南海的情况堪足說明一切。本星期,中美將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討論內容包含南海以及人民幣匯價等議題,可視為9月中美峰會的前奏,中方的基調,相信不離美國可以在南海與中國共存,但不能再獨自控制南海。類似的聲音將延續到9月,不妨拭目觀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