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無樓難聚財 港貧富根源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21日 21:35
2014年05月21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評論貧富懸殊的《21世紀資本論》擊起千重浪。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亦不斷惡化,對於皮凱提有關徵收富人稅等建議,本港4名經濟學者皆有保留,港大教授王于漸及擁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的扶貧委員會成員黃友嘉認為,問題源於房屋供應不足,令市民財富無法累積,故政府需加大力度處理住屋問題,王于漸更建議政府向市民送樓。港大副教授趙耀華則認為,政府應推動更多政策減低貧富不均。


皮凱提的分析集中於財富累積及其回報率與經濟增長關係,認為貧富差距拉遠是必然後果,又提出以全球富人稅及資產增值稅等作財富重新分配,以紓緩差距。


三成港人資產少於7.8萬

由於本港並無官方收集的市民財產數據,故只能靠民間數據分析香港形勢。瑞士信貸銀行研究院透過分析各地政府紀錄及民間調查資料撰寫的Global Wealth Data Book 2013顯示,香港有近八成市民資產值低於10萬美元(78萬港元),三成市民更是低於1萬美元(7.8萬港元);反觀英國及法國等稅率較高、社會保障較多的國家,中產化程度勝本港,分別有逾半成年人擁有逾10萬美元資產(見表1)。


比較新加坡及香港的財富分佈數據亦可見,本港的「百萬(美元)富翁」(100萬至500萬美元)人口比例較新加坡低,但香港的財富5億至10億美元的人口,比例卻高星洲近倍,可見本港財富相當集中於少數手中(見表2及另稿)。


黃友嘉﹕港依賴外資 富人稅挫經濟

對於皮凱提的分析,本地各派經濟學者都肯定其貢獻,但對其富人稅建議有保留。王于漸及趙耀華均認為,富人稅不能只在個別地區如香港推行,因全球化下,富人只會將財產轉移至其他地方避稅,若實行全球富人稅則涉及更多問題。


黃友嘉又說,香港屬外向型經濟,非常依賴外來投資及生意,徵收富人稅及資本增值稅等或嚴重影響經濟,香港沒本錢推行。王于漸說,若要全球收富人稅,本港「中下產」相對非洲落後地區則屬於「高產」,反問港人會否願意「全體交稅扶助非洲人」。


雷鼎鳴王于漸質疑計財富方法

上述3名學者都同意全球各地貧富懸殊問題嚴重,但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則不同意,他亦不認同該書大部分觀點,因為討論貧富懸殊應以收入為基礎,而非如作者般以財富計算。王于漸亦批評書本以樓價市值計算財富並不恰當,應折現租金計算才能反映回報,又指全球樓價上升幅度較租金快,才令作者計算出的財富回報率跑贏經濟增長。


若然收稅無效,什麼措施能改善香港中產財富比率落後及財富集中的情况?黃友嘉及王于漸認為,香港的問題在於土地供應不足,前者相信只要增加土地供應,令樓價變得可以負擔,中產的壓力自然減少,財富便可能累積;後者更提出「政府可每人送一層樓」,乾脆解決供樓負擔問題,又認為港府有財力執行此建議。


趙耀華認為港府應積極推動社福政策,透過財富重新分配緩和貧富懸殊,但香港在欠缺民主的情况下,當權者或以民粹政策麻醉市民,令港人以為生活改善,忘卻爭取民主自由,既得利益者的權力從此不受挑戰。


【解構新資本論系列之三•完】

明報記者 曾安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