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Though we may use the same words, we cannot say we are speaking of the same things.'' Aristotle, Politics.
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都經過在團結與分裂之間掙扎糾纏,因為大家似乎為了堅持己見和立場,不惜排斥他人的觀點和努力,負面情緒加上互相指摘總是叫人納悶不安,造成運動分裂異化的後果。「團結」和「分裂」是人類社會的常用概念,也是我們幾乎每日親身體驗的事情。在政治領域中,常見的說法是:團結就是建設,眾志成城,集結力量就會達到目標。相反,分裂就是破壞,結果只會無功而還,甚至令改革退步了。有關討論總是把團結看作不證自明的好事,把分裂看作不負責任。
團結有賴良好意願,但良好意願本身絕對不是牢固的基礎。如果參與者可以明確回答到「為什麼要走在一起?」、「為什麼要繼續走下去?」、「如何走下去?」這些核心問題,並且得到廣泛而深度的認同,便有更好條件減少互相埋怨和猜疑,也就是更有條件得到更多支持。一些權宜性質的組合可以做到階段性的團結,不過要管理眾人的期望和立場也使參與者覺得身心疲憊,猶如二人三足般勉強縛在一起見步行步,真的愈來愈費力沮喪,重整只是時間和代價的問題,所以應該早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在尊重所有人的前提下,從容面對。
求變就是要挑戰習性和底線
如果推動變革的運動「窮」得只有核心價值,就應該以具膽識和不認命的姿態來帶動變革。當權者眼中的「不講理的激進人士」根本不需要兇神惡煞地到處向人咆哮,因為求變的精神力量就是要挑戰人們的習性和底線。血、淚和汗水都可以感召人們行動起來去改變窒息社會的條條框框,求變的人多是「不識時務」的人,所謂change or die,不變就只有死路一條。這些極具挑戰的工夫不是民意調查和投票可以取代的,也不會是「面書」上有多少個「讚」,誰說變革必定是受歡迎的呢?變革的運動需要關注的不應該是受歡迎程度(popularity),而是推動變革的投入程度(commitment),兩者當然可以相輔相成,前者給予變革運動的認受性,但後者才是實力之所在。
變革成功,是所有求變的人主觀願望。變革失敗,是所有求變的人都必須準備面對的。失敗的機會肯定大過成功的機會,如何接受失敗和承受失敗的後果,即使千夫所指也不諉過於人,還原基本步,繼續行動,再整裝上路重新出發,都是對參與者的磨練。
歷史不是為悲觀和憤世嫉俗的人而作的,在幾乎絕望的境地帶來希望,首先還是要求推動變革的人自律地保持樂觀積極的取態,尋求創新的爭取方法來保持動力。坦白說,面對中共這龐然大物,香港的民主進程舉步維艱,不管是哪條路線、哪個組織、哪種立場,都走得十分吃力不討好。反觀害怕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就懂得把分歧掃入地氈底下,表面上變得非常團結的一個維穩集團,加上有北京撐腰,所以有能力控制着互動的節奏。
溝通和商討推動合作
美國紐約大學哲學家Richard Sennett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風氣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帶來了不少阻力。Sennett提醒我們,合作和競爭的張力是無可避免的,譬如大聲疾呼要團結合作的人有時會過於重視一己之使命而忽略了合作的內容和基礎,從而製造不必要的緊張狀態,影響到合作的默契,導致各行各路的結果。同樣,喜歡標榜我行我素的人也經常自覺地尋找知音人合作和爭取其他人的認同。因此,Sennett倡議用聆聽觀察為軸心的模式來推動合作,他稱之為「dialogics」,即是不用急於找到人人必須接受的「結論」、「共識」或「立場」,「dialogical exchanges」過程本身可以維持着一種開放和鼓勵自省的對話交流,對參與者來說,這樣構成的合作方式可以了解別人之餘也有助澄清自己的觀點立場,對參與各方都有一定的滿足感,而行動方式也可以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彈性。
Sennett借用本文開端引述亞里士多德的觀察為鑑,關注現代社會的合作模式變得表面、短暫和無意義,變成一種虛偽的生存方式而已 (''Though we may use the same words, we cannot say we are speaking of the same things.'' )。他指出,以溝通和商討的過程來推動合作,比自以為是和由上而下的假團結更有效達至合作。
筆者希望這篇短文帶出兩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第一,我們需要擔心互相排擠和互不信任的風氣在推動變革運動中蔓延麼?我認為我們有需要擔心一路在推動民主和社會改革的人,因為長期的抗爭疲憊,再不依靠希望的信念,以至再不相信抗爭本身。
第二,香港的民主進程一直受制於北京,萬一普選行政長官的承諾在2017年再一次落空,會有什麼後果嗎?這個沒有人說得準的,但兩制矛盾肯定會繼續深化,管治危機依然沒有得到制度化的處理,即使「佔領中環」運動被鎮壓下來,筆者這一代爭取民主失敗了,但政府將來不管做什麼,肯定被繼續質疑,新一輪的不合作運動將來由新一代更有創意和更有膽識的公民來推動。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參考書籍
Richard Sennett, Together: The Rituals, Pleasures, and Politics of Cooperation, 2012.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世界各地的民主運動都經過在團結與分裂之間掙扎糾纏,因為大家似乎為了堅持己見和立場,不惜排斥他人的觀點和努力,負面情緒加上互相指摘總是叫人納悶不安,造成運動分裂異化的後果。「團結」和「分裂」是人類社會的常用概念,也是我們幾乎每日親身體驗的事情。在政治領域中,常見的說法是:團結就是建設,眾志成城,集結力量就會達到目標。相反,分裂就是破壞,結果只會無功而還,甚至令改革退步了。有關討論總是把團結看作不證自明的好事,把分裂看作不負責任。
團結有賴良好意願,但良好意願本身絕對不是牢固的基礎。如果參與者可以明確回答到「為什麼要走在一起?」、「為什麼要繼續走下去?」、「如何走下去?」這些核心問題,並且得到廣泛而深度的認同,便有更好條件減少互相埋怨和猜疑,也就是更有條件得到更多支持。一些權宜性質的組合可以做到階段性的團結,不過要管理眾人的期望和立場也使參與者覺得身心疲憊,猶如二人三足般勉強縛在一起見步行步,真的愈來愈費力沮喪,重整只是時間和代價的問題,所以應該早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在尊重所有人的前提下,從容面對。
求變就是要挑戰習性和底線
如果推動變革的運動「窮」得只有核心價值,就應該以具膽識和不認命的姿態來帶動變革。當權者眼中的「不講理的激進人士」根本不需要兇神惡煞地到處向人咆哮,因為求變的精神力量就是要挑戰人們的習性和底線。血、淚和汗水都可以感召人們行動起來去改變窒息社會的條條框框,求變的人多是「不識時務」的人,所謂change or die,不變就只有死路一條。這些極具挑戰的工夫不是民意調查和投票可以取代的,也不會是「面書」上有多少個「讚」,誰說變革必定是受歡迎的呢?變革的運動需要關注的不應該是受歡迎程度(popularity),而是推動變革的投入程度(commitment),兩者當然可以相輔相成,前者給予變革運動的認受性,但後者才是實力之所在。
變革成功,是所有求變的人主觀願望。變革失敗,是所有求變的人都必須準備面對的。失敗的機會肯定大過成功的機會,如何接受失敗和承受失敗的後果,即使千夫所指也不諉過於人,還原基本步,繼續行動,再整裝上路重新出發,都是對參與者的磨練。
歷史不是為悲觀和憤世嫉俗的人而作的,在幾乎絕望的境地帶來希望,首先還是要求推動變革的人自律地保持樂觀積極的取態,尋求創新的爭取方法來保持動力。坦白說,面對中共這龐然大物,香港的民主進程舉步維艱,不管是哪條路線、哪個組織、哪種立場,都走得十分吃力不討好。反觀害怕變革的既得利益者就懂得把分歧掃入地氈底下,表面上變得非常團結的一個維穩集團,加上有北京撐腰,所以有能力控制着互動的節奏。
溝通和商討推動合作
美國紐約大學哲學家Richard Sennett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崇尚個人主義的文化風氣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帶來了不少阻力。Sennett提醒我們,合作和競爭的張力是無可避免的,譬如大聲疾呼要團結合作的人有時會過於重視一己之使命而忽略了合作的內容和基礎,從而製造不必要的緊張狀態,影響到合作的默契,導致各行各路的結果。同樣,喜歡標榜我行我素的人也經常自覺地尋找知音人合作和爭取其他人的認同。因此,Sennett倡議用聆聽觀察為軸心的模式來推動合作,他稱之為「dialogics」,即是不用急於找到人人必須接受的「結論」、「共識」或「立場」,「dialogical exchanges」過程本身可以維持着一種開放和鼓勵自省的對話交流,對參與者來說,這樣構成的合作方式可以了解別人之餘也有助澄清自己的觀點立場,對參與各方都有一定的滿足感,而行動方式也可以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彈性。
Sennett借用本文開端引述亞里士多德的觀察為鑑,關注現代社會的合作模式變得表面、短暫和無意義,變成一種虛偽的生存方式而已 (''Though we may use the same words, we cannot say we are speaking of the same things.'' )。他指出,以溝通和商討的過程來推動合作,比自以為是和由上而下的假團結更有效達至合作。
筆者希望這篇短文帶出兩個問題給大家思考:
第一,我們需要擔心互相排擠和互不信任的風氣在推動變革運動中蔓延麼?我認為我們有需要擔心一路在推動民主和社會改革的人,因為長期的抗爭疲憊,再不依靠希望的信念,以至再不相信抗爭本身。
第二,香港的民主進程一直受制於北京,萬一普選行政長官的承諾在2017年再一次落空,會有什麼後果嗎?這個沒有人說得準的,但兩制矛盾肯定會繼續深化,管治危機依然沒有得到制度化的處理,即使「佔領中環」運動被鎮壓下來,筆者這一代爭取民主失敗了,但政府將來不管做什麼,肯定被繼續質疑,新一輪的不合作運動將來由新一代更有創意和更有膽識的公民來推動。
作者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參考書籍
Richard Sennett, Together: The Rituals, Pleasures, and Politics of Cooperation, 2012.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