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是土地供應,那是……?長青網文章

2013年03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3月24日 06:35
2013年03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書中前半部破解迷思,後半部則主要討論房屋問題的真象和解決方向。本土研究社認為,目前困擾市民大眾的房屋問題,不是源於土地供應不足,而是土地用途的分配與市民需要脫節。


自2002年的孫九招至梁振英上台,這十年間政府都強調私營主導、只負責土地供應,即使由2011年起的《施政報告》有提出每年公屋及私人住宅建屋量,亦非硬性指標,政府不一定會達成,私人發展商亦仍是按市場狀况自行決定。而且,政府並無就市民購買私樓的意願和負擔能力作統計調查,無論其提出的建屋目標、還是實際落成的建屋量及樓宇種類,都與市民的實際住屋需要脫節;增加土地供應,只應付了房屋作為投資工具的「市場需求」。


不靠賣地 庫房都會水浸

回頭想想,政府為何如此熱中於「增加土地供應」?除了對「大市場小政府」的執迷外,人們最易想到的是香港低稅率、政府依靠賣地作主要收入來源。原來這又是另一個迷思!書中引用公共專業聯盟黎廣德的文章指出——過去5年政府賣地收入1000億元,不及同期綜合財政盈餘3063億元的三分之一,換言之,即使政府零地價「還地於民」,香港仍會水浸庫房。


另一方面,市民寄望賣地收入豐厚,政府就會用來改善醫療、教育等民生事務,亦是空夢一場。其實政府所有土地相關收入(包括賣地和補地價等)都會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只用來發展基建工程,基建之完善又將推高土地價值,於是政府又再賣地、獲豐厚收入、再搞基建,香港就此陷入停不了的發展怪圈!這基金每年約有600億元收入,差不多夠每年起一條高鐵,而目前1325.8億元儲備,不但一般市民無從得益,弱勢社群更會因地價上升和基建發展被逼遷,生活質素不升反跌。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